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法念處 一、五蓋

  

  法念處 Dhammanupassana

  

  法念處分別而說指五蘊中除身、受、識外的想、行蘊;不分別說是指一切有爲法、無爲法,涅槃也是屬于法念處。所以一切法的了解,有爲法、無爲法的了解,都是包括在法念處的修行裏。有法念處,才能使四念處的修行成爲解脫的法門,若法念處的修行成就,則解脫成就。

  

  法念處的內容分爲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七覺支、四聖谛五組。前叁組是「四識住」catu-vinnana-tthitiyo)的觀察,亦即觀察「識」住于色、受、想、行四個對象上的執取現象,後二組是與聖道相應菩提分的增長。因此,法念處的內容,正好反應修行者從染汙至清淨的過程,亦即經由對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等涉及塵染面的觀察,從中領會無常、苦乃至無我、無我所,進而開展七覺支、四聖谛,成就解脫的過程1。

  

  一、五蓋(Panca-nivarana)

  

  複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法,隨觀諸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安住于法,隨觀諸法,亦即依五蓋觀察諸法。

  

  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爲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我們看不清身心的實相。貪、瞋、昏沈睡眠、掉舉追悔、疑是深入止觀首要面臨的五個障礙。佛說:「有五法能爲黑闇,能爲無目,能爲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2」此五法能使心智黑暗無光,令人無法照見實相,開展智慧,乃至不能轉趣涅槃。五蓋障礙禅那生起,有五蓋是不可能發展禅定與有力量的觀,降伏五蓋才能發展有力量的觀,才會有安止的經驗。對于修習止禅的修行者而言,鎮伏五蓋,令五蓋暫時不起作用,才能證得禅那。五禅支能對治五蓋,成就世間第一禅定。定禅支對治貪欲蓋;喜禅支對治瞋恚蓋;尋禅支對治昏沈蓋;樂禅支對治掉舉;伺禅支對治疑蓋。然而對于觀行者而言,隨觀五蓋的重心,是如實的觀察,生起時了知其生起,壞滅時了知其壞滅,滅盡後了知其于未來不再生起,對整個從生至滅的過程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一)貪欲蓋(kamacchanda-nivarana)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

  

  修行者必須了解自己心的情況,若不能察覺內心的貪欲,又怎麼能觀照它呢?貪欲如何生起?因爲有可意的所緣與有不如理的作意。當六根見、聞、覺、知可意的所緣時,認爲所緣是美麗的、可喜的、不會改變的、我想擁有等不如理作意,貪欲心生起。修行者對于自身是否生起貪欲應了了分明,當未生之貪欲生起時應了了分明,已生起的貪欲趨于壞滅時應了了分明,乃至已舍斷的貪欲從今以後不再生起,也應了了分明。煩惱的舍斷有「暫時斷除」與「徹底的斷除」兩層面,正念等善法取代了煩惱,禅定的力量鎮伏了煩惱,世間智慧力隨分斷煩惱都屬于「暫時斷除」,當正念等善法的力量不強時,煩惱可能再出現。至聖道時,每一聖道斷除應斷之煩惱,證得聖果智,此時是「徹底的斷除」,徹底的斷除的煩惱于未來不再生起。

  

  此處有一問題需稍作解釋,即:法念處中對于「貪欲蓋」、「瞋恨蓋」的觀察與心念處的「有貪心」、「有瞋心」的觀察相同嗎?

  

  不論心念處或法念處,都是對心裏現象作觀察,了知它們生滅的情況,但在修習法念處時,較強調自相與共相的觀察。自相可從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四方面觀察,共相即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察。透過自相與共相的觀察會對身心情況更加清楚,觀智也能漸趨成熟。

  

  如何對治貪欲?練習如理作意,離開不如理的作意,注釋書說明六種對治、滅除貪欲的方法。

  

  (一)要取不淨相,指內心記住十種不淨3 、可厭目標之任何一個,便可滅除貪欲。

  

  (二)要修不淨觀:有識不淨觀,觀身體的叁十二部分,以及無識不淨觀,觀屍體。如摩诃提舍長老(MahAtissa)在拖缽的路上遇到一個漂亮的女人對他笑,他看到女人的牙齒,對牙齒生起不淨觀的如理作意,因而透過禅那滅除貪欲。

  

  (叁)要修根律儀,有根律儀就能控製貪欲,這是用彼分斷的道理。所以要去掉貪欲,身律儀、口律儀、意律儀都是很重要的。如難陀比丘以根律儀而獲得解脫。

  

  (四)飲食知量,吃飯的時候知道「量」,適量即可,不要吃太多。

  

  (五)親近結交善知識,重要是要與有修行的人在一起,不要歡喜與沒有修行的人一起。尤其是初學者,若與多貪欲的人一起,容易受影響,生起貪欲。應與少欲知足、有修行的善知識一起。

  

  (六)適當的言談,講適合的話,與解脫道相應的話。如果散心雜話,容易生起貪欲。應當常說與去除貪欲有關,有助于解脫,能導向離欲、寂靜與涅槃的語言。

  

  在運用六種能滅除貪欲的方法時,心中就沒有貪欲。修習止觀修行安般念、不淨觀達到安止定時,該定力就能暫時滅除貪欲。以觀禅來說,應該如理作意觀照顔色、聲音等目標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如此會生起觀智而滅除貪欲,有時也要觀照觀智本身爲無常、苦、無我。觀智生起于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心是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隨後逐一生起七個速行心,應該觀照每一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不斷努力修習,觀智成熟時,取涅槃爲目標的四道智與四果智就次第生起。當證得阿羅漢道時,貪欲就被滅除,永遠不會再生起。

  

  (二)瞋恨蓋(byapada-nivarana)

  

  內心有瞋恨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于未來不再生起。

  

  佛陀說:對可恨相的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增長強大之因。借著對慈心解脫的如理作意,可以滅除內心的瞋恨。佛陀說:透過慈悲能達到心解脫。對慈悲數數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的瞋恨滅除之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瞋恨:

  

  (一)學習慈心觀,如理作意,散播慈悲可以滅除瞋恨。

  

  (二)培育慈心禅那,培育入安止的慈心禅那,以禅定的智慧之光,散發慈悲。須菩提尊者是慈心禅第一的比丘,他有個習慣,在拖缽時站在每家門前進入慈心禅,出定後才接受供養。

  

  (叁)思惟一切衆生是自己業的主人,瞋恨會使我們遭受苦報。思維:「我生氣有什麼用?于他無損,于己卻有害,就像赤手握著火紅的鐵條想打擊別人般」「我的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禮物,退回給我自己享用一樣」「我們都是由于自己所造業才投生這裏,未來還要繼續流轉生死?」時常如此思惟一切衆生是自己業的主人,依照我們的業,變成我們未來的存在,如此就能滅除瞋恨。

  

  (四)要多擇法,多揀擇法,多思惟法,多了解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

  

  第五與善知識在一起,不要與容易發脾氣的人在一起。

  

  (六)如理作意,說適當的話。如果精進修行證得第叁果,便能根除瞋恨。

  

  (叁)昏沈睡眠蓋(thina-middha-nivarana)內心有昏沈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沈睡眠;內心無昏沈睡眠時,了知:我內心無昏沈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沈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沈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沈睡眠,于未來不再生起。

  

  昏沈睡眠如何生起?時常不如理作意無聊、倦怠、身體無力、用餐後的昏沈與心的軟弱是産生昏沈與睡眠之因,也是導致現有的昏沈與睡眠增長與增強之因。透過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勇猛界4等法,就能滅除昏沈與睡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昏沈與睡眠:

  

  (一)要飲食知量,不要吃太多,吃飽後容易昏沈;吃太少體力不好。所以修行者要學習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節製飲食。

  

  (二)光明想,光明想是對治昏沈最有效果的方法,觀月亮、太陽、燈光;另外白遍或光明遍的所緣也很適合。

  

  (叁)改變姿勢,若坐時昏沈,可以動一下或起身走動。

  

  (四)來回經行,提起精神,收攝諸根。

  

  (五)親近善知識, 不要與容易昏沈的人一…

《禅修開示 法念處 一、五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