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受念處 六、結語

  六、結語

  「受」是很真實的經驗,六根接觸外境,時時都有種種感受生滅。因爲「受」可引生不同層次的熱烈情緒促使我們迷妄執取;但若能于覺受的當下保持正念、明覺,不去發動渴愛、貪染,也可能是切斷生死輪回的契機。換句話說,于緣起的鎖煉中,「受」是重要的關鍵5 ,心裏過程應在「受」的階段就結束,不再進一步發展爲「愛」、「取」。具體而言,修行者應致力于不牽涉各人情緒,保持正念觀察生起的覺受,從中認清「受」的無常、苦、無我性,乃至切斷覺受與貪、瞋之間的習性反應,此即是出離輪回之苦的有效方法6。

  【批注】

  (1)D.21 Sakka-Panha Sutta ,相當于北傳《長.第14 釋提桓因問經》,《大正藏》冊1 , 62 中。然二經內容不盡相同。

  (2)M.75 Meghanydia sutta ;相當于北傳《中.第153 須閑提經》,《大正藏》冊1 ,頁670 上。

  (3)M.59 Bahuvedanniya sutta ;相當于北傳《雜.第485 經》,《大正藏》冊1,頁123 中。

  (4)《雜.第473 經》,《大正藏》冊2 ,頁121 上。

  (5)「受」是渴愛、執著的潛在條件,是「苦集」的重要關鍵點,因「受」能引生多種形態的強烈情緒,所以可從「受」下手打破無明的鎖煉。即當六入「觸」外境之後,在「受」的階段保持正念正知,不再往下發展,産生「愛、取」。參閱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68 。附帶一提,Gonika(葛印卡)所領導的禅修十分重視「受」的觀察。

  (6)參閱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禅修方法之研究〉,頁106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