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身念處 四、不淨觀

  禅修開示 身念處

  四、不淨觀(patikuiamanasikara)

  “patikuiamanasikara”意思是逆作意、不適意作意、厭惡作意。

  (一)不淨觀——修行甘露門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觀,合稱爲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直至今日,南傳佛教地區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安般念已如前述,主要對治散亂心、昏沈心;現在說明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心、淫欲心。

  不淨觀即觀身不淨,觀察我們身體汙穢不清淨,從而對身體産生憎嫌、厭惡,以去除對自他身體執著的一種禅修業處。一般人所以會有種種煩惱,在于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爲我,所以産生許多欲望和貪心,不斷追求卻永遠填不滿貪欲的大坑。一切的糾紛、煩惱都是從身體而有的。不淨觀針對此一妄執,對症下藥,若能觀成,解脫自在。

  經典說明修行不淨觀的利益:不淨觀可以作爲其他定的基礎;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回,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禅,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二)有識不淨觀

  不淨觀修法就對象來說有兩種:一、有識不淨觀,觀自己及他人身體的不淨。二、無識不淨觀,觀死屍的不淨相。就修法的方式來說也分二種:一、以不淨作爲止禅目標,若以死屍爲止禅目標時,只能取同性的屍體。二、以不淨作爲觀禅目標。此段先介紹有識不淨觀,無識不淨觀,在「觀墓園九相」時會介紹。

  複次,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發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于此身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69

  像經文所述以正念觀照身體各部分的不淨,這種方法是外道所沒有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四大所造的身體,內外充滿種種不淨,經文列舉身體的叁十一部分說明。叁十一、叁十二的數字不重要,我們可以加一點或是減一點,北傳的經典也有說叁十六物不淨70 。佛陀以譬喻說明:

  諸比丘!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裝入種種谷物,諸如:稻、米、綠豆、蜿豆、芝麻、精米。視力佳者,解開糧袋,觀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綠豆、此是蜿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發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于此身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此譬喻的意義如下:兩端開口的袋子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裝在袋子裏的各種的谷物,比喻頭發等叁十二部分;視力良好的人是指修行者;解開糧袋,分辨各種谷類,比喻修行者能清楚地觀察身體的叁十二部分,了知身體是各種不同樣部分的組合,而這些組合物,充滿種種不淨。

  好像一輛牛車,我們把牛車的不同樣的部分,四個輪、牛轭、車軸等不同樣的部分拆開來,如果你們部分、部分看,「牛車」的整體相就消失了,剩下輪的相,轭的相、輪胎的相等等。同樣的道理,如果用這種分別檢查我們的身體,人相、我相就會滅,剩下頭發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等。如果能這樣看很清楚,依照方法不斷練習,發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也滅,只有剩下地、水、火、風等究竟色法,再依法修觀,可由此修行實現解脫。

  (叁)善巧作意修身分

  如何修習?《清淨道論》說明七種遍取71身體叁十二部分的善巧。

  第一、反複地念誦叁十二身分,先順讀,再逆誦;反複讀誦熟練。

  第二、反複地記憶叁十二身分,依照它們的次第順序背誦,先順、再逆背誦。

  第叁、依照顔色來確定頭發、指甲、心、肝等各身分。

  第四、依照形狀來確定各身分。

  第五、依照其位置在肚臍的上方或下方來確定各身分。

  第六、依照其所占的處所部位來確定各身分。

  第七、依照自分界限與他分界限來確定各身分。

  學習過七種把持善巧後,可以再練習十種作意善巧72:

  第一、先依照它們的次第觀照,好像登叁十二階的樓梯,依次思惟,不要跳級。

  第二、不太快,過急作意,行色匆匆,不能明了各部分,不易達到殊勝位。

  第叁、不太慢,過緩作意者,停頓過久,不易到達終點,可能失去興趣。

  第四、除去散亂,散亂的心無法專注業處,不能培育正念與定力。

  第五、去掉不明顯,先取明顯的部分作意,不斷練習,不明顯的部分會變得明顯。。

  第六、不要靠假名稱作觀,要靠修行的經驗,直接觀身體的部分。

  第七、入安止,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都可以用來入第一禅定。如果成就身體的一個部分入不淨觀的第一禅定,其他的部分會變得愈來愈明顯。

  第八至第十是以叁部經典的重點,即增上心、清涼、覺支善巧,說明精進與定平衡的意義。

  《雜阿含經》說明勤策「增上心」的修行者以叁相時時作意73,調合身心。修行的過程中,有專注、散亂、定、掉舉,我們要清楚了知如何調定相作意、策勵相作意、舍相作意。若定超過強,不夠精進,心會有懈怠、懶惰、昏沈的情況;若策勵過強,精進過強,會有掉舉的情況;若舍過強,心會無聊、沒有興趣繼續努力,此時須用精進平衡。所以要善調策勵作意、定作意、舍作意使心平衡,要知道什麼時候調什麼作意,讓身心平衡、平靜,成就第一禅定。經典譬喻說好像金匠一樣,煉金子的工人煉金時,有時候加熱,有時候灑水。同樣的,修行者修不淨觀,好像熟練的金匠一樣,有時候加熱,有時候加水。加熱就像策勵心,加水就像放舍心;調心平衡,不論何種金飾都能完成,修行者依此調心,便能自在入定。

  在《增壹阿含經》也說明,若修行者要使定俱足,讓修行成熟有六個條件74:他知道什麼時候抑製心,什麼時候策勵心,什麼時候喜悅心,什麼時候放舍心,要讓心有決心,讓心傾于更高的程度,樂于解脫、涅槃。若依此六法,能證得無上「清涼」。

  就「覺支善巧」來說,在七覺支中,修行者知道什麼時候要用與定有關的舍、輕安覺支;什麼時候要用與慧有關的精進、喜覺支。調它們平衡,七覺支平衡、發展,修行會成就。叁十二身分各經中教導重點大抵分爲厭惡作意和界差別:以厭惡作意說的是止業處,本經以厭惡作意說的;以界說的是觀的業處,如佛在《大象迹喻經》75、《大教誡羅羅經》76、《界分別經》77所說。四念處的修習應以觀爲目標,本經在厭惡作意的修習內容後,接著是「內外、生滅的觀察」等修法,即是觀的部分;也就是先修止後,再轉修觀。

  (四)叁種修法

  在《身至念經》78中,說明如果能清楚的觀照身體的叁十二部分後,便能以叁種方法繼續修行:

  第一、用不淨觀修行色遍:可專注于身分的顔色來修行黑遍、白遍、黃遍、紅遍。如專注于觀他人的、自己的頭發修習黑遍;看自己、或是別人的血修習紅遍;看自己、或是別人的尿或脂肪修習黃遍。看自己、或是看別人的骨頭修習白遍。遍處可達到第四禅,以四禅爲基礎,進修四無色界定,或轉修觀禅。

  第二、不淨觀:即佛陀在本經中開示的修行方法,可觀叁十二身分爲一整體,或任何一部分爲不淨,以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禅。

  第叁、四界分別觀:對身體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別觀至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就能見到究竟色法。每粒色聚有八至十種色法,每一身分有四十四種色法79,這是四界分別觀的詳盡修法。

  (五)觀內外、生滅

  此處有叁種身:叁十二身分、色身、名身。必須于內在與外在都照見這叁種身,才是修習觀禅。如何照見呢?如果能清楚照見叁十二身分,會有很強的光明産生,在此光明的幫助下,觀察他人的叁十二身分,內外交替的觀自己和他人。當成功的到達初禅後,可以對身體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別觀至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就能見到究竟色法。如觀自己頭發的四界,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可以見到頭發裏的四十四種色法。然後也應當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中的色法。六門與叁十二身分的色法稱爲色身。對于取究竟色法爲目標而生起的究竟名法,也必須觀照,這些名法稱爲名身。

  若修行者有系統地逐步修習,不斷地精進,觀自己的身體,觀他人的身體,觀叁十二身分、色身、名身,便能去掉我相、衆生相、男人相、女人相;接著觀生、觀滅、觀生滅,觀智會漸漸成熟,當觀智成熟時,聖道就會生起。由于四種聖道智會逐步的滅除煩惱,因此能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一切五蘊,不再貪戀世間任何事物。不淨觀成爲解脫的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