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念處的所緣
四念處的所緣有身、受、心、法四個,以下依次簡介。
( 一 )身念處──觀身不淨
身(kaya)是「聚」、「群體」、「組合」,如頭發、牙齒、指甲等的組合。Aya 在梵文裏意指「來」,或出生的地方,所有可厭惡的、不淨的東西都從身體出生,所以稱爲「身」。
第一念處是「安住于身,循身觀察」。「循身觀察」如此翻譯很恰當,玄奘譯爲「循身觀」47 。念處包括定,念根一定要與定根結合,才算是修習念處,意思是以定將作意保持在身體上,持續地觀察身體。什麼是定?定的功能是不散亂,將心專注在所緣上。觀身時,你的所緣是身體,而不散亂在其他所緣。身體只是不同部分的組合,猶如汽車是由輪胎、引擎、駕駛盤等各部分組裝而成。觀身體就不是觀「我」48,我們平時會把身體看成是一個實體,但是用定觀察身體時,看到的是頭發、肌肉、骨頭、內髒,或地、水、火、風、色、香、味等。
「安住于身」,意指將作意專注在身體中,很清楚地觀察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等部分所組成,沒有「我」存在。爲什麼作意在身體上而觀察身體?這是用來解開身體,解開「我」的密集49概念。身體不是「我」,它只是不同部份的相續組成。身體的每個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如果你能如此地了解,便可以解開身體的密集概念。這時候,你就是觀身體,觀身體的各種組合,不是觀「我」。
「循身觀察」,「循」意指不斷隨順觀察。注釋書說以定來固定所緣,只專注一個所緣,不注意其他所緣,以便清楚了解所緣的自相,並去掉密集概念。它的自相是和其他自相不同。爲什麼我們會認爲身體是我,因爲我們誤解無常生滅的「法」是相續不斷、恒常不變的。所以修習身念處是在多個所緣裏,觀一個所緣,解除執著身體爲「我」的顛倒。
身體是個集合體,無另外的身、男人、女人、父親、兒子等存在。凡夫看不到「身」的真實情況,對此集合體生起種種誤解,産生許多煩惱與執著,就如受到枷鎖束縛,不得解脫。注釋書與好幾部經論中引用一個偈頌,《清淨道論》注釋書中也有提及:「凡愚所見非真實,真實不被凡愚見,不見真相受束縛,受束縛故難解脫。」50 觀身有何目的、利益呢?凡夫不如實觀身,不知「身」是集合體,是生滅變化、不淨的,因此執著身體,所以繼續不斷地受苦。修身念處的目的即是讓我們如實了解「身」,舍離對「身」的執著,當然也能舍離其他的執著。身念處的修行是方便舍離關于「身」的執著。這執著的根本是觀身爲淨,所以身念處是強調不淨觀的道理。就如注釋書說「身」是所有可厭惡的東西出生的地方,充滿種種不淨。如實觀身意指如實觀身爲四大與所造色51,觀照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是不淨的。
身體的束縛包括身體的老、病、死與與心的雜染。人們會恐懼老、病、死是因爲執著身體,怕失去所擁有的年輕、健康、生命等。所以,要如實觀察身體,了解它的無常、苦、無我、不淨,放下對身體的執著,解開所有的束縛。
(二)受念處──觀受爲苦
「安住于受,觀察感受」。爲何佛陀要如此說?首先我們要專注在受,才能真正地了解它的自性是領納──直接體驗目標,即身心對某種體驗所生起的感受,可分類爲叁種受或五種受。領納可經由六種途徑,亦即六受身52。
然後我們要不執著在受,不執著在受最佳的方便是了解各種受爲苦。爲何所有的受是苦?佛陀說苦受如刺,它本身即是苦,它生時是苦,住時也是苦;樂受,生時、住時是樂,但滅時變成苦。所以有叁種苦──苦苦、樂苦、壞苦。壞苦屬于行苦,不苦不樂受,也屬于行苦,諸行皆是無常,所有的無常皆是苦53。我們要了解,同一剎那中只能有一種感受生起,苦受時,不可能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樂受時,不可能有苦受、不苦不樂受等。它們都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要思惟所有的受爲苦,在此「苦」並非痛苦的意思,而是指無常。
同樣地,我們要以七種隨觀思惟各種受。對于受要厭惡、舍離,不讓心受到汙染,因它是無常、苦、無我的。在此強調思惟受是苦,因爲思惟苦是舍離受的執著最有效的方便,而並非說不思惟受爲無常、無我。
修受念處也要具足熱誠、正知、正念、去除貪瞋等四個條件。如果是鈍根,要修身念處,再修受念處;如果是利根,可直接修受念處、法念處。
(叁)心念處──觀心無常
心是所有的法裏最無常的法,在《增壹阿含經》中提到,心的變化是最快的。依照南傳佛教的說法,心法的變化比色法的變化快十六倍54。雖然心在所有的法裏最無常,變化過程也最快,卻是最容易迷惑衆生的。衆生往往認爲心是「常」的,所以執著爲「我」,認爲心就是「我」,這是衆生最強烈的執著,也是最難去除的想顛倒。所以要練習舍離心的執著,如此才能入涅槃的境界。我們要不斷地練習思惟心的無常,去掉執著心爲我的顛倒。同樣地,修習心念處時,要以智慧安住于心而觀察心,觀察心中不斷生起的心的情況。心,是連續不斷生滅變化的過程,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vijAnana);其現起在修行者體驗裏是一連續不斷的過程;其近因是名色,因心無法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單獨生起。心純粹只是認知或識知目標的過程,其中並無一個屬于造作者的實體存在,就如鏡子一樣55 。南傳阿毘達摩以五門56(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與意門(意根)的心路過程57來說明,將心分別爲八十九種心58,有的是屬于唯作心59的轉向心60、確定心,是無記的、自動的心;有的是屬于異熟心61的領受心、檢查心、彼所緣心;有的是善、不善的速行心62。所以,心是連續不斷生滅、改變的過程。唯作心、異熟心只有一剎那,善心、不善心不會連續超過七剎那。心連續不斷生滅變化,無法自主,沒有實體。如此思惟,就能漸漸舍離「常」、「我」、「衆生」、「男人」、「女人」的概念。
如何思惟心的無常?心有多種呈現方式,不會單獨生起,依照它的所緣而有不同的心,從眼識至意識,在心路過程中,有不同的名法,我們必須很清楚它們的不同分別,是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是善心、不善心、無記心;然後分別它的增上緣,是來自眼根、身根等,如此觀察,便能分別不同的心,漸漸地了解它的變化性、緣起性。在心念處,特別強調觀心的無常。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最後一個念處。它的範圍最廣,包括所有最微細的所緣,即所有的法。依照法的自相與共相來觀察。每一法都有其個別的自相,所有的法有共同的相,了解自相才能了解共相。
法念處強調無我,觀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谛等是法念處的重要內容。五蘊是指身心世間;五蓋包括所有的不善法;七覺支是所有的善法。了解善法、不善法,了解五蘊、十二處與它們的無常,了解這一切法才能見到四聖谛。什麼是「法」?有自相才是「法」,例如昏沈63 是「法」,是一個重要的心所,它的自相不變,今天的昏沈、明天的昏沈、再過二十年的昏沈,都是一樣的相。因它的相不改變,所以它是真的「法」,是真正實際經驗的內容。若不具自相的就不是實際經驗的內容,若能了解什麼是實際的經驗,才能了解涅槃。
所有有自相的「法」都是無常生滅,這是「法」的共相。這無常的過程不易看到,若看不到自相,就無法看到無常的過程。例如桌子看起來似乎沒有改變,實際上它是連續不斷地在變化,但是從桌子表面看不到這過程。如果觀察桌子硬、粗、重等的自相,可以看到它是不斷破壞的過程。它是色法,是地、水、火、風,是不斷在破壞的聚合體,不是實在的桌子。如實知見後,才能進入「法」的境界。
如何了解所有的法?南傳以相(特相)、味(作用)、現起(生起)、足處(近因)分別諸法,方便了解諸法,這些是智慧的資糧。
如果你特別聰明可以直接修習法念處,佛陀有時應機講五蘊、四聖谛,聞法者也都能開悟成爲阿羅漢。因爲他們的功德具足,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如果你過去世有修行,有足夠的波羅蜜,也可以直接修法念處。
修習法念處的要件與身念處、受念處相同,要用熱誠、正知、正念、去除貪瞋等來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