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四課(叁)衡量見解增長的標准

  聖者言教 第四課(叁)衡量見解增長的標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時時告誡我們:“初行者修法並非主要,首當之要務乃通達如何修行。”若我們不知道如何發心,也不知道如何修法,即便形式上是在行善,實際當中一切都可能成爲非法。例如有些人生前是一位佛教徒,但是很多高僧大德觀察後卻說,他死後的靈魂在中陰界,甚至在叁惡趣。很多人對此很不理解,爲什麼一個佛教徒與沒有修學佛法的人結果一樣呢?要知道,修行人若不知道如何修法,産生這樣的結果是非常正常的。

  從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直到今天,相信我們從事過的善行並不少,但這些善法實際當中是否符合佛法之“善”,該以何作爲衡量標准呢?就要看看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幾分,信心與慈悲心增長了多少,以它來作爲衡量標准。佛教的見解非常客觀公正,所以佛法的“善”並不樹立于外在形式——自己所做的善事有多大,念誦的儀軌有多多。這些並不代表所做的就是正法。

  作爲修行人,我們都會說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獲得究竟解脫。但西方極樂世界與解脫具體在于何處?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近在眼前。”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個據點之上,而在自己的清淨心之中。

  一切有情衆生本來都具佛性,這一點在衆多教言中都已宣說。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上師瑜伽儀軌之中雲:“一切有情本來佛。”以及《二觀察續》當中曰:“諸有情即佛,然爲客塵障。”一切有情衆生本具佛性,當下不能呈現一切功德的最大障礙是被貪嗔癡等習氣煩惱所遮止。如同藍色的天空本來具有,但我們在陰天看不見藍天的原因,不是因爲藍天消失了,而是被烏雲遮障。如今我們行持一切善法就是爲了消盡這些汙點,赤裸本具的佛性。汙點消盡的標志就是逆緣越來越少,順緣功德不斷增上。若無法做到這一點,即便天天都在打坐禅修、朝拜聖地、參訪高僧大德,又有多少意義呢?

  當然,爲了護持你的信心,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不會直接告訴你這些“善行”沒有功德。但從真正意義當中觀察,僅憑這些行爲對成辦解脫能有多大的功德利益,自己應該扪心自問。因爲當自己內心沒有改變的時候,即便口中說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對即生成辦解脫的意義恐怕不是很大。

  《功德藏》中曰:“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就是在告誡我們,真正的功德在于自己的信心、慈悲心、出離心增長了多少,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因此平常修行過程中,時時觀待自心非常重要。

  我們口中都在說,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從今天開始,內心就趨向快樂。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我們長時間行持善法的緣故,煩惱在不知不覺中減少,即便面對各種痛苦,也懂得運用各種方便調伏,因此內心的快樂越來越多。用世間的語言來表述,往昔我們在一個月中快樂的次數只有幾次,大多數時間都感到痛苦和煩惱。但現在通過調伏內心,結果已經反過來了,痛苦和煩惱的次數屈指可數,快樂的次數卻越來越多。這也充分說明,我們的修行在逐漸增上。

  知道這些道理以後,我們的修行應該更腳踏實地,不要總是耽著于自己念誦經文、心咒、儀軌或修學加行的數量,因爲這些數量並不代表功德。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行持善法多多益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修行的質量更爲重要,其外的一切都是形式而已。因此,若沒有在調伏內心上努力,即便你自認爲平常修行期間的見解與功德一直在增上,實際上恐怕仍舊與庸俗同道。因爲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貪嗔癡煩惱沒有消盡、信心與慈悲心沒有增上的前提下,認爲自己見解很高是沒有任何道理的,這也並不是在真正地修行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