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四課(二十二)具德導師具有圓滿的信心與慈悲心

  聖者言教 第四課(二十二)具德導師具有圓滿的信心與慈悲心

  【如彌勒菩薩雲:“發心利他故,欲正等菩提。”其雖爲緣衆生之大悲心與緣佛果之希求心二者,然我等無始以來沈睡于顛倒床榻之上,一步亦未邁向正道,稍許亦未曾睜開聞思修之慧眼,此等善心極難生起,故需依止勝士善知識之竅訣而生起菩提心。】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具有慈悲緣衆生與智慧緣大覺兩者才是真正的願菩提心,但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沈睡在無明之中,從未踏入解脫之道,也未曾睜開過聞、思、修叁種智慧之法眼,所以希望內心當中突然生起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的發心是很困難的。因此在諸多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依止一位具德和具緣的導師,依導師所授之竅訣生起菩提心。

  至于要依止什麼樣的善知識作爲自己的導師,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就是要依止一位具德和具緣的上師作爲自己的導師。有些漢地信衆由于不懂其中道理的緣故,在依止導師方面做得並不很圓滿。

  要記住,成辦解脫要具備叁個條件:傳承法脈清淨、導師功德圓滿和信心圓滿。因此想要令自己的信心圓滿,依止清淨傳承與功德圓滿的導師非常重要。若導師功德不圓滿,不僅自己的信心很難增上,也無法得到導師的加持,這會成爲證得無上菩提的障礙。所以在依止導師方面,必須尋求一位具德且具緣的導師。

  導師總分爲六種,總師、引師、酬忏師等叁者爲共同上師,誓言灌頂師、令解心續師、竅訣傳承上師等叁者爲不共同上師。但是在漢地,由于很多信衆不懂其中的區別,總是將兩者混在一起理解,只要遇到一位稍許會講說佛法的人,便認作自己的導師。當然,作爲共同導師是可以的,但作爲不共同之導師,僅憑口中能說幾句佛法可是遠遠不夠的。因爲作爲不共同導師,必須具德並且具緣,尤其前者更爲重要。一位不具德的導師,即便可以成爲你的師父,但無法稱之爲真正的聖者善知識。

  雖然在諸多續部經文和論典當中都講述過,一位具德上師要具備哪些特點,但僅憑我們現前的智慧,可能無法辨別這位導師是否具備這些功德,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就要觀察他的慈悲心與信心是否圓滿。

  若導師的內心有舍棄一位衆生的心念,他就不是一位具德上師。因爲真正具德導師的慈悲心與信心是普遍圓滿的。若周遍的功德成爲一個具體的數量,對衆生仍舊有所取舍,即便他攝受的衆生數量有多麼巨大,也不能稱之爲具德上師。當然,有些導師有時可能會呈現一種方便,口頭上對弟子說,如果弟子不好好修行,從此以後就不再攝受他,但實際當中內心並未舍棄弟子,這種言辭是一種督促弟子精進修行的方便。但是否所有具有這樣顯現的導師內心真的沒有舍棄一位弟子,就不得而知了。總之要記住,一位真正的導師,內心是不會舍棄任何一個衆生的,只要內心舍棄一個衆生,就不是真正的具德上師,因爲慈悲心不圓滿。

  其次還要觀察導師的信心是否圓滿。無論這位導師對哪一種傳承或導師産生分別,他都不是一位具德導師。因爲真正具德導師的信心是無緣的,超越時空而周遍圓滿,若信心已成爲分別心,就是一種有限製、有緣的信心,這樣的導師當然不是一位具德導師。

  雖然我沒有親耳聽到誰說這個傳承不好、那個導師不好等等,但是各式各樣的傳言還是能不時聽到。我常常想,這位導師爲什麼不先管管自己?既然他的身份是一位導師,就說明他正在度化衆生。若言行如同凡夫一般,又如何能度化衆生?就像兩個同時掉進漩渦裏的人,一方希望另一方把他拉上去,可能嗎?只有尋求一位不在漩渦中並且已經到達岸邊的人,才可能將兩人解救上來。作爲導師,必須具備救度衆生的力量。若導師仍舊如庸俗般在輪回中漂泊,被貪嗔癡煩惱所束縛,就不具備成爲導師的資格。因此,我們可以從信心的角度中去觀察,這位導師是否一位具德導師。

  當然,尋找一位一般的導師並不難,只要他對我們進入出世間起到一定的順緣作用,就可以成爲一般的導師,但我們不能輕易視其爲依止上師。因爲要成爲一位依止上師還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僅憑口中會講兩句佛法,對自己進入佛門起到一定的順緣作用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漢地有很多人對這些道理還不是很懂,但如今由于衆多高僧大德的恩德感召,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其中的理趣,也知道以後該如何去修學,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現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