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最高目標——完成佛道。

  叁、佛教的宇宙觀

  什麼是佛法的宇宙觀呢?以佛教的觀點,對事物的觀察,對宇宙森羅萬象的觀察,要靠智慧來進行正確的觀察。這個觀察有叁點,一是緣起,二是性空,叁是中道。佛法主張以慧眼觀察一切事物。宇宙森羅萬象,包括諸多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必須以緣起、性空、中道的智慧來觀察這個複雜變遷的宇宙,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質和現象,如此觀察,才是正確的宇宙觀。

  (一)什麼是緣起

  緣起,指一切有爲法,皆因種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立,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是佛陀對于宇宙各種現象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如阿含經典多處闡明的十二支緣起,謂“無明”爲“行”的緣,“行”爲“識”的緣,乃至“生”爲“老死”的緣。“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生死相續的真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槃。此緣起之理是佛陀成道之證悟,是佛教宇宙觀的基本原理。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神我”及諸法具有實在的自性等論點,均予以否定,而稱萬有(物質界)都是相互依存,非有獨立的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産生的根源,建立起佛教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爲佛教異于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征。

  宇宙間一切法離不開“因、緣、果”叁個字。不管人生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都脫離不了因果規律。時間上很長,空間上很寬,超越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時空。要相信因果,不違反因果,以因果律對照檢查自己的言行,看看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違反因果律?這是做人的基礎,也是世間倫理道德的基礎。一切事物的興衰成敗都離不開因、緣、果,不管你信與不信,因果律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你的相信與否而疏忽行使它的職能。

  你們大家想嘛,古往今來,這種因果報應的事情太多了,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們就要深信不疑,爲善受福,作惡遭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報應現前時,不會因你職位高低、權勢大小而改變,人人平等,正所謂報應絲毫不爽。

  (二)什麼是性空

  性空,指一切緣起法的造作變化如幻如化,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實體,沒有常恒不變的東西,沒有青春常在而不變化的東西。一般人追求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把它看得很實在。攀緣追求,貪戀不舍,所以造業無邊。我們如此觀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能破除我執、法執,對一切事物可以看淡放下。要“空”掉什麼?空妄情,空執情。《金剛經》裏講要遣相去執,直察真相,沒有這個觀察,就處處以我爲主體,私心雜念重重,我的這樣、我的那樣、我的家庭、我的兒女、我的錢、我的權位,樣樣都放不下。放不下就要害人,害得你爲物所累,成了“我的”奴隸,連自己最根本的東西都丟掉了。

  放得下,看得淡,就可以對事物、對人們、對衆生起平等心,既尊重人類,又尊重自然。不能破壞自然,因爲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平等觀察,就可以發大悲心。佛法的“空”就是本著萬物一體的這個互相依存的精神,空除我執,空除法執,空除貪心。“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了,或者什麼都沒有了,連正法之理都放棄了,不是那個意思!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空”,那是佛教說的“斷見”,這是邪見。佛教的空是要明白事物的變遷,事物的樸素依存關系,斷除狹隘的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達到空的境界,就是空去了小我而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成爲自然的一份子,與自然協調,和合一味。

  (叁)什麼是中道

  中道,就是看待萬物時,一方面不要否定因果現象,因果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也不能執著“實有”,“實有”即對事物的偏執,要空除對“實有”的執著。所以看待人生,看待一切事物,要做到“二而一”,消除對立,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心經》裏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不論人生現象、宇宙現象都是如此,即不落于“斷見”,也不落于“常見”。斷見,就是否定因果,認爲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常見,就是認爲一切常恒不變,“神我”常恒不變,一切山河大地常恒不變。空除執著,不落入斷見也不落于常見,亦有亦空,是名“中道”。

  緣起、性空、中道,這是佛家的宇宙觀。這個意趣精深博大,超過世間的一般哲學。世間的一般哲學,不論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哲學,其境界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是在世智聰辨上用功。佛法精深博大超越了世間哲學,也超越了世間的科學,希望大家好好學習,能得到最大的受用。

  四、佛教的價值觀

  什麼叫人生的價值?作爲一個人,光陰很短促,在人的一生中,要獲得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表現在思想行爲上。由思想上的認識來指導行爲,做對自己、對集體、對國家、對衆生都有意義的事情才叫做有價值。

  用曆史的眼光去評價人生,你才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切:有的人機關用盡,拼得世間榮華富貴,卻博得千古罵名,遺臭萬年;有的人不計較個人得失,爲天下人謀福利,雖然一生衣祿平平,卻留下萬古英名,永垂世範;有的人家業興隆,平步青雲,如行雲流水,(最終還是)成爲曆史的過客,轉眼即煙消雲散;有的人能屈能伸,窮通富貴,只如過眼煙雲,雖于民無利,倒圖個輕松自在……人生百態,各有千秋,稱譏毀譽,雖是身後之事,卻看出一個人的價值所在。

  中國古代的各個學派在探討人生理想與行爲的評價標准時,圍繞著義與利、理與欲、志與功等關系進行了論述。儒家提倡輕私利而重仁義,存天理而滅人欲,一生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道家更是表現出重視精神而輕物質的“功成而弗居”等價值觀;墨家的價值觀則主張貴“義”,義即是有利于人民的行爲……

  那麼,佛教的價值觀如何呢?我從下面幾點來簡單說說,給大家提供參考。

  (一)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佛教認爲衆生佛性平等,要尊重每一個生命。在六道輪回中,生命的表演最爲精彩,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有的生命都有成長過程,從低等的、無知的到較高的生命形態,甚至是完成生命體驗的全過程,最終成佛。這種成佛的可能性使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並將尊重轉化爲戒律,這就是佛教徒的不殺生戒。不殺生戒,即尊重任何一個生命,因爲它們有生存的權利,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隨意作出剝奪一個生命的決定。

  尊重生命,佛教徒認爲會引發自尊,認識到自身生命的可貴性。這種可貴,關鍵在于它本來具有佛性,即每一個生命都有成佛作祖的潛在力量。佛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這就引發了佛教徒自由平等的理念,及世界和平與宇宙和諧的強烈願望。于是,佛教成爲世界上真正使世界走向和平的宗教,它沒有聖戰的血腥染汙,它沒有蔑視人生的粗暴極權,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中,不斷完善自我,成就無私而偉岸的生命尊嚴。這一切,都是因爲佛教徒尊重生命的原故。

  (二)以人爲本的價值觀

  《阿含經》中講:一切衆生中,人爲第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行的道路分爲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講做人,然後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進一步修解脫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礎,宗喀巴大師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爲增上緣,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樂,想不起來修行;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太苦,沒有辦法修行;只有人在苦樂之間,有苦又有樂,由于苦的關系知道上進,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礎,對于學佛來講,以人爲上升的增上緣,作爲人很難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講,人身難得,要珍重人身。

  《涅槃經》裏講到了六難,即遇佛世難、聞正法難、生善心難、生中國難、得人身難、具諸根難,六種稀有難得之事。

  遇佛世難。值遇佛陀出世,聽聞佛陀的教法,是非常難的。諸經論中開示說佛之出世,數十億年才有一次。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佛出世;人壽百歲時,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有彌勒佛出世。如此,佛陀的出世,頗爲稀有難得,而我們的人生也非常難得,所以遇佛出世的事是很難得的。

  聞正法難。上面說遇佛世難,而聽聞正法同樣的困難。就算佛出世時,能生在這個世界上,仍有八難處不得見聞佛法。這八難處是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即生在佛世的衆生中,這八處衆生還是聽不到佛法的。據《大智度論》卷九載,佛度化舍衛城時,此城曾有九億民衆,仍有叁億人全然不知佛法。所以,在缺少善根因緣的時候,雖值佛出世,也不能蒙其利益。

  生善心難。《叁藏法數》中說:“善心難生,謂人生世間,宿習垢重,惡緣易染,而況邪惑蔽心,生諸貪著。若不遇善知識勸教,則終不能發心修習善行。故雲善心難生。”人生在五濁的世間,從內因來說,我們不明了真理,誤解佛法,被邪知邪見所惑;從外因上說,我們會常常受到種種惡緣的染汙,所謂近墨者黑,可以說想不學壞都比較難。如果不是遇到大善知識,我們是很難生起善心的。什麼是善心呢,善心就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大家可以扪心自問,我們在一天的時間裏,有幾個時候生起了這十一種善心法?如果你生起善心多,那說明你學習佛法有了收獲。

  生中國難。這個中國,是指佛法興盛的地方。生在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福德資糧具足,常常聽聞善知識講解佛法,並以佛法爲准繩,實踐佛教的積極人生觀。但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是需要大福報和曆劫修行因緣的。

  得人身難。經上有一個龜值浮木的故事:在大海中生活著壽命很長的一只盲龜,它隨波逐浪,每隔幾分鍾就浮出水面來呼吸新鮮空氣。在海中的波濤上,有一塊破木板隨著海水起浮蕩漾,在木板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洞,大概烏龜的頭僅僅能伸進去。諸位想一下,在諾大的海洋上,這只龜什麼時候才能與這塊破木板相遇,何況相遇時,烏龜的頭剛好從破木板的洞中伸出來?這個比喻是說,我們得人身與盲龜值浮木一樣地難。

  具諸根難。有些搞藝術的人總喜歡說,殘缺就是美,但我認爲這種美只能是一出悲劇。人生也一樣,幾乎不可能完美無瑕,其他的不說,單說我們的身體,生理上的九大系統,什麼運動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幾乎每一個人或這或那都有毛病。有的是天生的毛病,有的是後天所致的毛病,有的是業障病,有的是遺傳病等等,反正我們總會有一大堆的毛病纏身。若是小點的病也罷了,如果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毛病,那這一輩子就真的很艱難了,不但自己生活難以料理,還會連累自己的親人朋友。這就是諸根難具呀。

  上面講了六難,說明能生爲人就是大福報。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殊勝,是六道衆生的樞紐。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可以超出輪回通向四聖法界乃至成佛,也可以下墮于叁惡道受苦。大家得人身,生于中國,能聽聞佛法,諸根具足,得遇善知識,非常難得。就更要珍惜人生,努力修行。

  (叁)成佛是佛教的終極價值觀

  佛教認爲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是必然趨勢,成佛是佛教的終極價值觀,是宇宙人生的客觀規律。成佛是我們刻苦修行的自然結果,是我們人生福德智慧資糧完全具足的狀態,也是人生完全放棄自我,融入到宇宙大我中的實在。成佛就不再有煩惱和痛苦,是潇灑而自在、永恒而快樂、自主而純潔的生命狀態。這種狀態就如梁啓超所形容“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

  五、《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

  今天開講《法華經》的要義。《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天臺宗的“一心叁觀”、“百界千如”,離不開一“心”,也就是離不開心靈上的建設。

  這一講座開展起來非常有意義。《法華經》講後,接著還要講“華嚴”、“淨土”、“般若”,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善緣,認真學習,學會如何進行心靈建設,能從講經法會中得到受用,這是我所希望的。

  《法華經》是中國天臺宗的主要經典,而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涉及般若宗(叁論宗),涉及華嚴宗(賢首宗),涉及慈恩宗(法相唯識宗),幾個宗派都聯系牽涉起來,也就是說諸宗都融貫起來了,甚爲重要!天臺宗講“空、假、中”,離不開般若宗中道思想;講“一切唯心造”,不能離開華嚴思想;講“一念叁千”,離不開唯識思想。所以各宗派可以融合,理趣不二。

  開講《法華經》要義,在今天來講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我在正式講經以前,講這個緣起。《法華經》共是7卷28品,比《華嚴經》少,比一般經卷還多,叁天之內比照正文來講不可能,因爲時間關系,只有講個大綱,提煉出要義。這個大綱也不按照天臺大師智者(智顗)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的框架來講,只是點到爲止,以期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請大家在法會後深入經藏。

  

《法華經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就是講心靈建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