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分別之簡略法
瑪欣德尊者2009.04.19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一起先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avuso,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上一次我們開始講到了色法,色法可以分爲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是構成一切色法、一切物質現象的基礎。又講到了四大裏面的地大Pathavi,Pathavidhatu,它的特相是堅硬;水大的特相是流動;火大的特相是熱或冷;風大的特相是支持。這四種界、四種大,它們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結在一起,由火界維持,由風界支持著。這四大、四大種,也是一切凡是有色法的,凡是物質現象的,都可以表現出這四種屬性。它們就是:作爲地大來說,有堅性、硬性;作爲水大,有黏性;火大有溫度;風大有支持,或者我們說到的物質運動,這些都是屬于四大。
我們在學習四大之後,最重要的還是應當如何來修習四大,如何通過實修來了知四大呢?如果想要修習四大,我們必須得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曾經在《經藏》裏教導有兩種修行四界的方法:一種是簡略法,一種是詳盡法。
簡略法的修行方法,在《中部》的《念處經》,《長部》的《大念處經》等都有教導。例如佛陀說過:“Puna caparam, bhikkhave, bhikkhu imameva kayam yathathitam yathapanihitam dhatuso paccavekkhati: “Atthi imasmim kaye pathavidhatu apodhatu tejodhatu vayodhatu”ti. ”“在此,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佛陀教導的這一種方法是簡略法,也就是通過簡單的方法來修行的。
應當如何修行簡略法呢?如果我們只是看這段經文,可能很難理解如何來修行。在《清淨道論》裏就解釋說:“所以欲修習止業處的利慧者,應當前往靜處思惟,思惟自己的整個色身:“于此身中,堅性或硬性爲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爲水界,遍熟性或熱性爲火界,支持性或推動性爲風界。”他應當如此簡略地把握諸界,重複地思惟、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而無有情、無命者,如此精進不久之後即生起由辨識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定,由于以自性法爲所緣,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又或者如法將沙利子(即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的四個部分,以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緣于骨、緣于腱、緣于肉、緣于皮所包圍的空間才稱爲色。”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分裏,以智之手把它們分別,及于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于此身中堅性或硬性爲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爲水界,遍熟性或熱性爲火界等等,由于這種業處是以自性法爲所緣,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這是對四界的簡略修法。
這一段話是記載在《清淨道論》的第一冊第308段。也就是說,如果想要修行四大、四界分別觀的禅修者,應當前往靜處,就是安靜的地方坐著,然後思惟自己的整個色身,在這個身體當中,堅性或硬性是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是水界等等,就這樣重複地思惟、作意、觀察。但是由于在我們修行四界的時候,所修的四界跟我們取地、水、火、風的概念爲所緣而增大遍相所證入的定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取大地的地,取流水的水,取燃燒之火的火或者取吹來的風,這些概念法爲所緣來修行的話,我們將可以證得色界的禅那,可以證得安止定,乃至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但是如果我們取的是究竟法,就是自性法sabhava-dhamma,例如:地,已經不再是土地的地,而是堅性、硬性爲地,流動性、黏結性爲水等這些來觀察,因爲所緣(就是對象)是究竟法,所以不能夠證得禅那,不能證得安止定,只能生起、就只能證得近行定。或者又如法將沙利子尊者所教導的,把身體分爲地、水、火、風四大部分,然後繼續持續地觀察,這是簡略的修法。
具體應當如何修行呢?我們再看一看在《法集論》Dhammasangani裏面是怎麼講的。在《法集論》裏,將四界分爲十二個特相。地界有六個特相,分別是:硬、軟,這是一對;粗、滑是一對;重和輕是一對;水界,流動與黏結,這是一對;火界,熱、冷,這是一對;風界,支持和推動,這是一對。也就是說,地界有六個特相、叁對;水界一對;火界一對;風界也一對,加起來一共是十二個特相。
應當如何來修行這些特相呢?我們應當按照佛陀所講到的“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十二個特相,嘗試來辨識。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我們可以依照由簡單的到複雜的,明顯的到不明顯的次第來辨識。
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最明顯,最容易感知的是哪一個特相?我們可以先從推動開始,推動就是動的相。當我們發生任何動作的時候,這些都是屬于動的相。如何來辨識推動呢?方法很多,例如我們可以借助呼吸來辨識推動。我現在在這裏講,大家可以坐在座位上嘗試,跟著我說的,嘗試去辨識看看,能不能夠于此身中辨識到四界。大家嘗試先深呼吸,吸一口氣,會不會感覺到有涼涼的一股氣沖進鼻腔呢?有沒有?有啊。如果能夠感覺到一股氣沖進鼻腔,你不要去注意它是呼吸,要注意它那種呼進去的力度,這個就是推動,也就是動的相。當它到了鼻腔,如果你可以辨識到,然後你接著第一個呼吸,感覺到它已經進到你的頭顱中央,可以感覺到了、可以辨識到了之後,就再隨著你的呼吸,辨識氣沖進你整個頭部,然後再到胸膛,再到腹部,然後你要逐漸逐漸地推動,從最明顯的地方開始辨識起,找到了這種特相之後,再慢慢地把它擴展到頭部、頸部、肩部、胸部、腹部,乃至全身。如果有些人辨識這種推動相不是很善巧,那麼他可以去專注在呼吸的時候,胸膛隨著呼吸而擴大或收縮,收縮、擴大、收縮,可以感覺到,吸氣的時候擴大,呼氣的時候收縮,這樣也可以。再不然的話,他可以把心放在腹部這個地方,感覺腹部隨著呼吸而起伏,這樣也可以。再不行的話,還可以感覺心跳,心的跳動。這個就是在禅坐的時候辨識推動。
不過要辨識推動,正如剛才《清淨道論》所說的要辨識全身。例如:如果你辨識胸部,你的推動就不能夠只是停留在胸部,要慢慢擴到全身。如果你辨識腹部裏的推動,辨識它的起伏,你不能夠只是停留在這,必須得辨識到全身,就是慢慢由最明顯的地方開始,再擴到全身。
在經行的時候,在平時行走的時候,我們也照樣可以辨識推動,而且可能會更明顯。例如:我們現在把手伸起來,可不可以感覺到動呢?伸起來、放下,這個就是動。或者說我們拿東西,伸手、收回來,也就是屈伸手臂,在經典裏面,屈伸手臂,是屬于推動。也就是說假如沒有風界的話,物體將是不能動的。就像人的身體,假如風界不協調、風界增盛的話,身體將會變得僵硬,不能動彈,這是由于風界造成的。如果我們身體裏面的風界,已經很流暢,那麼我們的動作也就發生得很輕巧,乃至我們說話、吃東西,嘴巴的動也是屬于風界的動。在走路的時候,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如果修四界的話,可以把心念放在腳上,然後去注意腳步的動,例如腳步的擡起、移動、放下、踏下,擡起、移動、放下。但是在辨識動的時候,不要落于概念,就直接把心放在動的本身,動的本身就是風界的特相。如果你又去念左、右、左、右,這變成是方位的概念了,你只是放在它的本質、本身就可以。可以辨識到推動之後還要把辨識擴展到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