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P2

  ..續本文上一頁吸的滋味也可以是如此地美妙。雖然尊者早已入滅多年,但他慈悲的教導,必將繼續饒益著禅修者。

  祝福所有閱讀此書的人們都能夠不懈怠地訓練自己,逐步地走入安詳甯靜的禅定世界裏。

  請尊重法義,勿以任何商品交易的方式來流通此書。

  

  曾銀湖

  2000/5/11于埔裏迎福門

  

  

  禅思之始

  

  現在我來解說如何進行修習集中心意。在開始之前,跪下來,雙手合十舉在前額之上虔誠地敬禮叁寶,口誦如下:

  

  敬禮世尊(頂禮)

  敬禮正法(頂禮)

  敬禮聲聞僧伽(頂禮)

  

  然後以身、口、意來表達你對佛陀的敬意: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敬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並皈依叁寶: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第二遍我皈依佛,第二遍我皈依法,第二遍我皈依僧。

  第叁遍我皈依佛,第叁遍我皈依法,第叁遍我皈依僧。

  接著下定決心,我皈依佛陀——純淨者,完全解脫煩惱者;我皈依他的法——戒律、修習和果證;我皈依僧伽——四雙(八士)的聖弟子,從現在一直到我命終。

  我盡形壽皈依佛陀,

  我盡形壽皈依正法,

  我盡形壽皈依僧伽。

  接著作意(明確地)說明自己持守5戒、8戒、10戒或227戒——依據你平常所能持守的戒律項目而定,用單一的誓詞來表達:

  我持守五戒。(叁遍,此爲持守五戒者)

  我持守八戒。(叁遍,此爲持守八戒者)

  我持守十戒。(叁遍,此爲持守十戒者)

  尊者,我是清淨的;佛法僧憶持,我是清淨的。(叁遍,此爲持守227戒者)

  現在,你已經宣說自己對佛、法、僧叁寶的純淨意念、言語和行爲,頂禮叁次,坐下,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穩定你的思緒,開發四梵住:慈、悲、喜、舍,沒有例外地散布這些心意給一切衆生,就叫做無量梵住之心。對那些有著困擾記憶的人們,有簡短的巴利用語如下:

  Metta(慈愛,願你自己和一切衆生都幸福)

  Karuna(悲憫你自己和別人)

  Mudita(隨喜,欣悅你自己和別人的善行)

  Upekkha(泰然舍棄那些應當放下的事物)

  

  

  第一個方法

  

  單盤半蓮花坐,右腿在左腿上,手掌向上交疊于大腿之間,右手在左手之上,保持身體正直,心意就緒,合掌于胸前致敬,憶念佛法僧的功德:「佛陀是我皈依處,正法是我皈依處,僧伽是我皈依處。」

  然後心裏默念佛陀、佛陀,達摩、達摩,僧伽、僧伽。雙手放回腿上,並在心裏默念「佛陀」叁次。

  然後憶念呼吸,成雙地計數呼吸,首先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十次。然後再開始,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七次。然後再開始,呼吸一次,憶念佛陀一次,共五次。然後再開始,呼吸一次,憶念佛陀一次,共叁次。依此叁次法憶念呼吸。

  現在你可以停止計數呼吸了,只要吸氣時憶念「佛」,呼氣時憶念「陀」,讓呼吸輕松而自然,保持心意完全靜止,專注于呼吸在鼻孔的出入。當呼出時,不要讓心意隨之而出去;當吸入時,不要讓心意隨之而進入。讓你的覺知開闊而寬廣,不要太過逼迫心意。放松,就像你呼出于開闊的空中。保持心意靜止,就像海邊的柱子,當水漲時柱子不隨之而漲,當水退時柱子不隨之沈沒。

  當你已經達到這個靜止的程度時,你就可以停止憶念佛陀了,只要覺知呼吸的感受就好了。

  然後慢慢地把你的注意力帶進來,專注于呼吸的各層面,可以産生各種直覺能力的重要層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道人、畜死後轉生處,以及各種元素或潛力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于身體上的。

  這些元素是來自于呼吸的據點。第一個據點,集中心意在鼻尖,然後慢慢移動到前額中央,就是第二個據點,保持你的覺知寬廣,讓心意在前額休息一會兒,然後再把它帶回到鼻尖。繼續在鼻子和前額之間來回移動,就像一個人上、下爬山一樣,七次,然後讓它安頓在額頭,不要讓它再回到鼻子上。

  從這兒,讓它移動到第叁個據然,頭頂的正中央,並讓它在那兒安頓一會兒,保持你的覺知寬廣,吸入呼吸到達那一點,讓它瞬間遍布整個頭顱。然後讓心意回到前額的中央,在前額和頭頂之間來回移動七次,最後讓它停留在頭頂上。

  接著把它帶到第四個據點,腦中央。讓它停留一會兒,然後再帶它回到頭頂,在這兩點之間持續來回移動,最後讓它安頓于腦中央,保持你的覺知寬廣,讓腦部微細的呼吸遍及身體的下方。

  當你到達這點時,你可能會發現呼吸開始産生各種禅相,例如看到或覺得熱冷,頭部的刺痛感,你可能會看到一團蒼白、模糊的蒸氣,或是你自己的頭顱。即使如此,也不要讓你自己受到任何禅相的影響,如果你不想要讓禅相出現,就做深呼吸,直入心裏,它就會立即消失。

  當你看到禅相已經出現時,仔細地將你的覺知專注于其上,但是每次只能專注于一個禅相,選擇一個最舒適的就好。一旦你已經掌握住它,就擴充它,讓它跟頭部一樣大。明亮白色的禅相對于身心是有益的,它是清淨的呼吸,可以清潔體內的血液,降低或消除疼痛的感覺。

  當你有了這個大如頭部的白光時,把它帶到第五個據點,胸部的中央,一旦它穩固地安頓了,就讓它遍滿胸部,讓這呼吸盡可能地深白、明亮,然後讓呼吸和光明都遍及全身,出于每一毛孔,直到身體的不同部位自行顯相爲止。如果你不要顯相,做二、叁次深呼吸,它們就消失了。保持你的覺知靜止而開闊,不要讓它拴住或被任何禅相影響了,它的發生當可轉爲呼吸的光明。小心守護心意,保持一心,讓它作意于單一的專注,微細的呼吸,讓這微細的呼吸充滿全身。

  當你已經到達這點時,知識就會漸漸地開始展開,身體將會輕安,就像絨毛。心意將會得到蘇息——柔順、穩固、自足,那將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感受,身體快樂而心理安甯。

  如果你想要獲得知識和善巧,就修習這個步驟,直到你熟練于進入,離開和停留在本處爲止。當你已經精通于它們時,你就能生起呼吸的禅相——明亮的白球或光團——隨時應你所需。當你需要知識時,只要讓心意靜止並放下所有的主觀偏見,只留下光明,憶念一遍或二遍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事情,內在的或外在的,關于自己的或別人的,知識就會生起,或者心靈圖相就會出現。若要完全精通,你必須,如果可能的話,直接地向修習並善于此道的人學習,因爲這類知識只能從集中心意的修習産生。

  從集中心意産生的知識可分成兩類;世間和超越世間的。在世間的知識,你執著于自己的知識而看到一面,然而所顯現生起的知識則是另一面。你的知識和你的神通力所給你的知識,是真假混淆在一起所組成的,但是這裏的「真」只是就心理形成的層次上而言,而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有著變遷,不穩定和無常的本性。

  所以當你想要前往超越世間的層次時,彙集所有你知道、看到的事情成爲單一的一點——心意專精于一(一心)——看到它們都有著相同的本性,把你所有的知識和覺知,彙集到同一點,直到你能清楚地看到真相: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只是生起和消逝而已。不要執著地認爲你所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你的成見乃是你的,不要執著地認爲從你內在所産生的知識乃是你自己的,讓這些事情聽其自然而去。如果你執著于自己的成見,你正是執著于痛苦。如果你執著于自己的知識,它就會變成痛苦的原由。

  所以,心意集中而靜止理當生起知識,這知識即是正道,一切你所經曆的事都是在讓你了解苦。不要讓心意被知識綁住了,不要讓它被顯現于你的成見綁住了,讓它聽其自然而去。讓心意安甯,不綁住心意,或臆測它是如此那樣的。只要你臆測自己,你就正受著無明之苦,當你真的知道了,超越就會從你的內在生起——最高的利益,人類最殊勝的幸福。

  摘錄基本的修習步驟如下:

  1.消除心意裏一切不良的成見。

  2.讓心意安住于善良的信念中。

  3.彙集所有善良的信念,合而爲一——禅思專注(禅那)的一心。

  4.思惟這一個信念,直到你見到它是如何地無常、苦、無我——空虛。

  5.讓一切好的和壞的成見順其自然,因爲好的和壞的住在一塊,(無常的)本性是一樣的。讓心意隨順它的本性,讓覺知隨順其本性。覺知不生起,也不消逝,這是念住法——安詳的實質。它知道善良,但覺知不是善良,善良也不是覺知;它知道邪惡,但覺知不是邪惡,邪惡也不是覺知。換言之,覺知是不執著于知識或已知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真正地自然——完美無瑕而清淨的,就像荷葉上的水珠仔,因此稱之爲不形成的屬性,真正的元素。

  當你能夠追隨這五個步驟時,你將會發現奇迹出現在你的心裏。修習甯靜和內明禅思的成果,已經說過,分爲二類:世間的可以提供自己身體的安甯和世人的安甯;超越世間的,提供自己心意的安甯,帶來平靜、清涼、神采奕奕的幸福,一路通向解脫涅槃——免于生老病死。這是就呼吸禅思的主要原則做簡要的解說。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在應用這些原則于修習時,遇到任何困難,而你也希望直接地向教授此法的人學習的話,我將會盡最大的能力來幫助你,好讓我們都能達到佛教的安詳與甯靜。

  大部份的人們都會覺得下一章的第二個方法,比上述的第一個方法容易而且輕松。

  

  

  第二個方法

  

  有七個步驟:

  步驟1

  開始作叁或七個長呼吸,入息時憶念「佛」,出息時憶念「陀」,保持禅思與呼吸的節奏一樣長。

  步驟2

  清楚地覺知每一入、出息。

  步驟3

  當入、出息時觀察呼吸,注意呼吸是否舒適,寬闊或狹窄,窒礙…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上的布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