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九種食與食存五觀
安小悅
佛教認爲食有長養、 資益之義,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食的種類有九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禅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
所謂段食,分時間段齧碎而食者。以香味觸叁者爲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此段食即指尋常之食物,現代營養學之所謂的飲食,如米、面、油、果蔬等。
所謂觸食, 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以長養身心者。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 接觸外境所衍生的意識有長養身心之用。如黑白、軟硬、冷暖、好壞等感覺。
所謂思食,意識思好事而生樂,資益諸根者。即意識思想所欲之境,期望自己能夠向好處發展。如發生災難時,人若有堅強的生存意識,活下來的機會就會大一些。
所謂識食,地獄之衆生及無色界之有情等,以識資持命根者。依前叁食之勢力,産生思想、語言、行爲叁業.以業而得果報,形成死後轉世輪回的力量,維持身命的連續流轉。
所謂禅悅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樂能養諸根者。即以禅法資其心神.而得禅悅,即能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命,故稱之爲食。
所謂法喜食,修行之人聞法生歡喜,資慧命養身心者。聽經聞法,可以令人增加智能,打開心識,有益善根。
所謂願食,修行之人發誓願而持身,修萬行者。即修行之人發大願,利益衆生,斷煩惱,證悟真理,以願持身,常修清淨行。
所謂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資益慧命者。即修行之人正念分明,憶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顛倒妄想,不分別計較,不攀緣執著,得以超越煩惱。
所謂解脫食,修行之人終得涅槃之樂而長養身心者。即修行之人解脫惡業的系縛,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大自在。
這九種食中,前四種爲世間食,後五種爲出世間食。《阿含經》中,佛告訴諸比丘:當其專念,舍除世間四種之食,求辦出世間之食,蓋令衆生但以世間之食,資養色身,不當貪著,須求出世間之法食,增長菩提慧命也。即佛認爲世間食主要是用來活命的,只能增益身體,衆生不可貪圖其色香味等而心生貪執。衆生真正應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出世間食,因爲它可以令我們的心靈得到升華。
另外,佛門中還規定在正常的進食過程當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種觀想,亦叫“食存五觀”,這既是一種修行,又是一種有益于健康的飲食之法。因此佛教的齋堂通常又稱之爲“五觀堂”。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因此,在進食之時,應當想到米糧來之不易,要經過辛苦勞作的種植和加工處理、廚人的洗汰燒煮,所以進食應當心存感恩,體諒其由來的艱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發道心,培植福德。
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進食之時,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與所作所爲,是否圓滿,是否對得起面前的飲食供養,若是還有差距,心生慚愧,趕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養。
叁、 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進食之時,要謹防心念不正,遠離諸種過失,對于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爲其美味可口,就起貪念;也不要因爲不合口味,就心生嗔怒。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爲這是分別心在作怪。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把所受之食當作是治病的良藥,用以療養身心饑渴,就是爲了避免形容枯槁。令身體健健康康。同時,把進食當作是在吃藥,亦可以抑製人的貪欲,並減少其浪費奢侈的習氣。
五、爲成道業,故受此食
在進食的時候,要誠心誠意地想:我是爲了成就道業,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則身體羸弱,疾病纏身,既然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就無法來修行辦道。因此,進取適當的飲食,才能更好地精進道業。
古德雲:“五觀若存金易化,叁心未了水難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辦道,內求佛法,以增長法身慧命,外受諸食,以滋養色身性命。只是在接受飲食供養時,不可以用貪嗔癡之心去計較受食的好壞,揀擇受食精粗,而應該以惜福、慚愧、感恩、精進等心來接受供養,然後更加用心辦道,不造諸惡,廣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養,也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
摘自《曹溪水》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