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飛天:佛教的娛樂與世俗

  敦煌飛天:佛教的娛樂與世俗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迹。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院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無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他的藝術效果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早已經超出了原先的宗教內涵,成爲了讓全世界都爲之癡迷的一種藝術表現。

  飛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闼婆意譯爲天歌神; 緊那羅,意譯爲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爲天龍八部衆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裏散發香氣,爲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裏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雲宵後來,乾闼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爲一體,變爲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翺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

  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爲“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叁十叁天”等。唐藏中雲:“外國呼神亦爲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爲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爲“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爲飛仙。宋《太平禦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爲天仙,亦雲飛仙。”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征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爲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爲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爲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爲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膀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翺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迹。

  摘自《圓音》2013·0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