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來世 種因得果
證嚴
佛學千經萬論,莫非就是談論心、行、業、果。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來暴力。有粗暴的行動,則人與人之間,會産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
佛陀教育衆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深入人心,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動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因爲不能夠理解,自然就覺得疑惑。
比如有人說:“我平時爲人也不錯,爲什麼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身上
而那個人平時對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壞事,爲什麼他還如此風光呢
”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爲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到惡報,是因爲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余福還未享盡,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有的人是此生本來就帶了一些“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不過,由于“余業”未盡,才剛開始開拓正道,路還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好的因不要認爲微小而不做,壞的因也不要以爲只有一點點沒有關系。其實因果關系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終必結果。
佛在世時,有一段時間曾在舍衛國講經,頻婆娑羅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叁世因果。他認爲今生快樂就是最好的,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還想到來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個價值連城的珊瑚绐頻婆沙羅王:他認爲這是他最心愛的寶物,足以表達對頻婆娑羅王的友誼。
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件價值昂貴的禮物,他自忖:“我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應該如何回報
我的朋友沈溺在享樂中。要如何才能夠度化他,讓他免于將來的苦果呢
”後來他將寶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說:“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誼,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沈溺于欲海中,真是可悲啊!”他問佛陀:“我要如何來回報他呢
”
佛陀告訴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將我所說的法送給他:”領婆娑羅王認爲這是最好的禮物,所以他回去後,就把自己聽過的佛法抄下來送給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頻婆娑羅王的禮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禮物一定很珍貴,于是仔細閱讀經文,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終于徹悟,人生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利地位,都像是過眼雲煙,虛幻不實,而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應該追隨佛陀修行。就這樣,他舍棄王位出家了,一個人到舍衛國去聽經聞法。
他以苦行僧的形態,離開自己的國土前往舍衛國。當他來到舍衛國的邊境,已近黃昏,于是借住在一戶燒窯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業報即將現前,不可能到達“給孤獨園”。于是佛陀就慈悲前往沙加王借宿的地方,向他開示佛法。
經過一夜的開示,天亮後,佛陀就離開了。國王還不知道這位莊嚴的比丘就是佛陀,只覺得這些教法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他覺得身心輕安,又再向前走。沒想到,離開這燒窯的房子沒有多遠,忽然間一頭牛沖出來,將這位已出家的國王撞死。
這頭牛的主人,眼看自己的牛惹出禍來了,非常害怕,就把這頭牛低價賣出。有個農夫覺得這頭牛很便宜,就把它買回去。有一天,這頭牛在犁田時,忽然發狂,又將新的主人撞死了。
農夫的兒子非常生氣,也非常憤恨,就立即將牛殺了,並運到市集去買。有一位從鄉村來趕集的商人,覺得很便宜,就買了牛頭,想讓家裏的人加菜。
他將牛頭背在身後,走到了半路感覺疲累,就將牛頭挂在路旁一棵大樹的樹枝上,自己則躺在樹下睡覺。正熟睡時,忽然間挂著牛頭的樹枝斷了,結果牛角對著他的胸口刺進去,將這個人刺死了。
這件事情在舍衛國輾轉相傳,傳到了頻婆娑羅王的耳邊。國王覺得奇怪,一頭牛先是撞死一位國王比丘;再來又撞死一位農夫;而且挂在樹上的牛頭掉下來,還刺死了人,這到底是什麼因緣呢
國王到佛陀的面前請示,佛陀跟他說了這段因緣:以前有叁個人結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費用盡,沒有辦法回去。于是租了一間房子暫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來維持生活。
這叁個人住了一段日子,還是沒有辦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沒有錢繳納房租。阿婆向他們要房租,他們就騙她說:“我們 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來,就會將房租給你。”
結果,叁個人一去不回頭,那位阿婆非常生氣。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叁個人,就跟他們催討房租,但是叁個人異口同聲說已經給了房租,不理會她,就走開了。
這位阿婆氣得咬牙切齒,含恨發誓說:“我這輩子得不到你們的錢,來世一定要你們的命。後來,阿婆氣忿過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說:“你知道嗎
那位阿婆後來轉世爲牛,那叁個因牛而死的人,就是過去那叁個無賴漢。這因果起源于怨恨心,業報連結在一起,逃也逃不過; 逃過了這世,也逃不過後世的冤業。”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麼種子,就得什麼樣的果。”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行動;起心造業,將來一定會受果報,一點點都跑不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應該受的,就要歡喜受;應該做的事,即使做起來困難重重,也必須去做。
動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貪、瞋、癡,這粒粒種子,都是將來的障礙業報。所以貪、瞋、癡、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這每一粒惡的種子,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與人相處應多結一些好緣,多起一些歡喜心、感恩心、滿足的心,這些都是將來造福的因緣。
摘自《大喜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