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臨濟宗琏禅師上堂:“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這位禅師是臨濟宗後期高僧大沩善果法嗣,對禅門公案十分透徹,名言如“啐啄同時”、“如在燈影裏”、“墮野狐身”等,他都有創新解讀。禅師多用月影、真月、月隱濃雲、水月等立喻,說明清淨心之品位。《金剛經》文“信心清淨,則出實相”句相當深奧,解讀者亦多從“初住得無生忍”立論,引用《華嚴經》中“十地”功德觀說法,其中之六“現前地”十平等法即曾指出幻夢水月作用;第七地“方便慧十妙行”亦有“水中月不二相”句,因此,參學進步到此等境也,已是高極品位,由于與理見性問題有關,學者必須先行理會“水月”、“雲遮月”。水月是亦光明,並非真月,但卻相似,雲遮月所見雖是真月,但仍模糊。這二者都是參學時到了緊要關卡難免出現的狀況。簡言之,就是參語見地雖不盡圓融(必至登地乃圓),亦算得部分成就了。從宗風門下派系理論言,禅門是說任何“一家之言”都不夠圓融,任何一派思想都可取之外。宗教哲學如佛學,從古以來,幾經論疏,但不能因噎廢食,正如前文所說水月或雲月,都有個“真月”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