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色即昏

  27、辯色即昏

  曹洞宗本寂禅師弟子問:“曹山作麼問叁界擾擾,六處昏昏,如何辯色?”師曰:“不辯色。”曰:“爲什麼不辯色。”師曰:“若辯色即昏也。”

  這是一段水准很高的話頭。所謂“叁界”諸天,佛經說法院一,《長阿含經》、《大般若經》、《楞嚴經》等各有見地。佛法說“相”是色界。至于“色相”含義很廣。根據《大乘五蘊論》:色蘊是說“四大種及四大所造色”。四大種是地水風火。“四大所造色”卻包括五根、五境、無表色等。再深入追究,就牽涉到根塵識的問題,此其間之錯交會——若是稍不精進,便是“外爲六法塵所染,內爲六根所縛”,基本原因都出在這個色字上。禅師所說辯色即昏從《楞嚴經》理論立論。明朝憨山大師曾說:“不知楞嚴不知迷心迷悟之關鍵。”而《楞嚴經》主旨在辯明真心與妄心,所謂“七處征心,八還辯見”就是說《楞嚴經》的要點。了解《楞嚴經》說法的重點不在“辯”色,而在“見色聞聲”,就可懂得什麼是悟自本心的道理了。禅學直承佛學,禅學就是心學。所以在思想方法上十分重視宗教哲學理想貫通。雖然無法排除現象界存在的事實,但在“心法”上卻是絕對堅持一定立場,不容或稍偏頗而落入經驗論。從這論點再看禅宗或佛教很多經論所以“不落言诠”、“不落有無”以及這段話中的“不辯色”,就應體會佛學是一個具有完整思想系統的宗教哲學了。

✿ 继续阅读 ▪ 不同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