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是般若體

  24、如何是般若體

  臨濟宗海印禅師上堂:“若識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不識般若亦被般若縛,識與不識,拈放一邊,卻問諸人如何是般若體?”

  這是有關《金剛經》的話頭。《金剛經》在說般若正智時曾引用佛說:“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人無余涅磐而滅度之。”(這段經文與前錄“良馬鞭影”案例中西天外道“不問有無”同屬一種推理方式)禅師上堂所說之“識”與《金剛經》這段文字有關,甚至句法結構亦很相近。他說的“識”包括八識在內,並非專指第八識。依佛法:真妄和合乃名爲“識”,所以,佛學中在談識時,參學者應該先要對真如或普通常識有透徹的了解。《六祖壇經》中記載能與智通論道時即曾很深入地比較剖析佛學之“識”,但一般參學未必可以完全領悟。由于牽涉到佛學幾個基本課題如:有爲法與無爲法,世間法與有爲法,轉識成智的雙遮雙照方法,因此,並不是叁言兩語能夠說清楚。大乘修爲增加判斷力,而八識中之分別心(六識)與執我(七識)正是最不易“判斷”的“識心”。識得是識,不識也是識,識或不識都有一個妄執作崇。從《金剛經》思考(觀照正智)方法言,都囑“靠邊站”。禅門主張“即念即離”,當然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兩端論點。至于所說“體”,大乘說空,無我無法,般若在法自亦不能在法空大前提下獨存。般若只不過是研究佛法一個思維流程,當然不能住,不能定,不能被縛。佛法是活水,用世俗邏輯看佛法,等于是“抽刀斷水水更流”,禅門更懂得這等道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