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箭一個事如何
曹洞宗報恩禅師弟子問:“一箭一群即不會,一箭一個事如何?”師曰:“中也。”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曰:“恁麼則石恐猶在!”師曰:“非但一個兩個”曰:“好事不如無。”師曰:“穿卻了也。”
這段話頭不簡單,牽涉到馬祖道一度化獵人石鞏(慧藏禅師)一節公案。石鞏獵鹿,馬祖問一箭可躲多少,鞏言一個,馬祖自稱可以一前射一群,因此激發石鞏慈悲心,說“彼此生命,任可射他一群。”馬祖大爲常識,收下石礬做弟子。禅門從此有一段充滿人道精神的話頭公案。依話頭不成文規則:“承言需會宗”,就是說:“參學時難免要引用本宗本門前輩先人名言、案例、典故等等。這是遊戲規則,不能東扯西拉,也就是說:參學時難免要引用本宗本門前輩先人的名言、案例、典故等等。這是遊戲規則,不能東扯西拉,也就是在“課本內出題”,因此,這位弟子再現相當優秀。禅學後來雖然有五宗之門戶,對于早期祖師級人物如百丈、馬祖等卻必須熟稔,不能“數典忘祖”也。弟子問的“石鞏猶在”是說慈悲心問題。若說他“心地”果真慈悲則根本不應錯鹿,若說他毫無慈心但卻說了“同屬生命”名言,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可言,石礬(在未悟前)的思維仍在矛盾中打轉,依禅門術語是“下手不徹底”。《阿含經》有“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猶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句。因此,禅師說石礬“這等人很多”有雙重含義:一是心性原本慈悲,一是對生活與生命欠缺完整了解。只要明師指引,就可對生命意義有透徹理會。禅師說“穿”代表“透”,透就是悟。這正是禅門玄處,話頭不是直來直往,有時只說“半句”,但這“半句”不能用世俗之觀點去看,如果在“轉語”時老師僅給弟子十五度角,弟子必須再轉叁百四十五度方稱圓滿,這仍是“半語”。如果說“穿”而不懂“透”,連這小一轉亦不下了語,縱是馬祖亦度化不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