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隨見異

  49、法隨見異

  曹洞宗道楷禅師與無盡居士張商英談有無四見時:“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即: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蓋不即一心爲道,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隨見異,故名疑見。”

  道楷所說正是《金剛經》方法論最重視的“離四句”所指四句,亦即:凡舉一法,都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亦無”四種表達方式。依佛法言,這四種方式都有各偏一邊的語病。事實上,在佛世《梵動經》中即已列舉出說話方式多達六十二見。道楷所說“有無四見”與古印度詭辯(又名捕鳗論,即一切問題不可捉摸之意)中的“常見、平常、半無,有邊無邊”等推理思考有直接關系。這些都對深入研究佛法(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思考方法)發生相當影響。禅宗六祖慧能有名的“叁十六對法”,亦是這等原創佛祖舉行的方法所衍生。後來參學者以爲“佛書難讀”原因大多由于思維方式格格不入,乃至疑見橫生(以個人世俗或沿襲之傳統方式诠釋佛書,當然免不了知障)。佛經中的《金剛經》最爲強調思維方法,披讀其他主要經論亦應先行調整個人推理方式與心態。

✿ 继续阅读 ▪ 理能縛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