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
雲門宗光祚禅師上堂:“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正當恁時,文殊向什麼處出頭?”
佛前弟子很多,文殊與普賢是佛陀的貼身弟子,文殊在左,普賢侍右,爲何在五迦葉、七佛、十大弟子外,專門以文殊、普賢分列身旁?依杜順《華嚴法界觀》評述:“文殊主智,普賢主理。”另《大日經疏》有“文殊般若最深,普賢行願廣大”之論,可知佛陀原是“有心人”。除了教弟子懂得內省工夫外,並要注意學習實踐。正如儒家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內聖外王不可偏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正是佛陀“中道”思維的身教身證。而禅師話頭雖然找出二者間的不同立場,事實從“信解行證”四階段言,並無差別。當然他能如此批判,便是深入佛法。以《圓覺經》言,佛爲文殊說法界性,究竟圓滿;爲普賢說幻盡滅覺心不動,可知佛陀是因材施教。但無論文殊或普賢,或從“智”入真,或從“行”去妄,這二位菩薩都必須從“真”以得圓照清淨大法。普賢在“托境”說法,所以禅師說“萬法皆空”則普賢弘法無境可托,而文殊是華嚴宗佛祖主張淨心法,亦是佛法,一個是內省,一個是外打進,正如佛陀前一左一右,參學者從這名言話頭應該理會一些修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