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道”。都是從這些宇宙的總源頭來化育一切萬物。我們的生命,包括我們的身心靈,全部都是由老天爺所給我們的。所以這裏講的天命,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切,給我們的生命。這個原本原汁原味最純真的,這個我們把他稱爲“性”。“率性之謂道”。
如果我們做人做事,我們遵循著老天爺給我們的本心本性,本來的特征德行去做的話,這個叫做得道之人。這個叫做走在道上的人。也就是他是真正與道合一。這個“道”講的又是宇宙大自然哦。講的就是整個宇宙大自然。所以“率性之謂道”,這個“率性”不是那個任性的那個“率性”啊。不是啊。這裏所講的“率性”,就是我們所做所爲遵循著、依循著,法界大自然、天地給我們的本心本性的特征特質去做。能夠這樣去做的人,那這是所謂的得道之人。這是與道合一的人。“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協助……如果我們還不了解我們的本心本性是什麼,那我們再學再修……要努力的修,然後要來到,體會到與道合一的過程。這個就是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
那如果我們去協助衆生,來協助衆生了解道是什麼,協助衆生明了真理實相是什麼,了解……清楚了解我們的本心本性的特征特質是什麼,那這個是屬于一種教育教化。所以這裏就是所謂的“修道之謂教”。但,再來。重點後面這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再……還有,有一句話,請大家看到第十叁章,第十叁章這一節。“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明明不是要修道嗎?那爲什麼說不可以爲道?爲什麼人爲道,然後道就遠離人?這個很深,很深。不容易真正體會到。你可以從文字上面稍微理解,但是不容易真正的體悟到。而且不容易真正做到。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這一段它的意思,我是直接講它的真正的深意哦。我不是依文解字在解釋,解析。這裏講的就是中國有一句話叫做:“騎驢找驢”啊。騎驢找驢。啊?有沒有這一句話?騎驢找驢。那很多人想說,我不會那麼笨啦,我很聰明啦,我不可能這樣啦,我怎麼還會騎著驢然後去找驢呢。不可能這樣。但是呀,我要跟各位勉勵的就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你在修,不管你是進……不管你有沒有進入什麼宗教,或是儒家,也是一樣在修道,然後儒、釋、道一樣都在修嘛。但我可以跟大家提醒一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是在“騎驢找驢”而不知道。我講這一句話,你們會不會沒有信心?因爲我講的是實話,是實相。你要了……真正了解這兩句,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偏偏一般在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騎驢找驢”。因爲,如果你沒有正確清楚了解道是什麼的話,你所修的“道”是你所想的“道”。不是真正的“宇宙的大道”。那“宇宙的大道”不是修出來。而是要你去明了去悟出來。爲什麼不是修出來?因爲宇宙的大道它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所以如果你對道不了解的話,你以爲道是在他方、道是在未來、道是在來生來世。所以你很認真努力的在修。偏偏是你越修,你的觀念知見錯誤的話。你越修你就離道越遠。這個是很重要的關鍵哦。如果大家能夠正確體會了解的話,這個可以縮短你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因爲,真的,一般人就常常是在“騎驢找驢”。我們本來就在道之中。但是,因爲沒有正確了解認識道是什麼,結果就在那裏修啊修道啊,一直在修啊。我要修出道我要成道。結果常常越修不是越苦悶,不然就是修得到後來很怪,很怪異。或是越修我慢越大,越狂傲。不是這樣。
所以,你看《中庸》一開始就跟我們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話要好好去體會。如果你用幾十年,躲在深山裏面修。不如你今天用兩個小時,來聽空海跟你——大家理解解析分析。你如果正確了解的話,那後面就好辦。爲什麼呢因爲一般人,就是認爲“道”是在他方。我要努力的修,我現在,“道”沒有在我身上,現在我還離“道”很遠。就因爲你認爲離道很遠,所以那個“道”就被你推開。孔子就很坦白地講,“道”這是沒辦法跟我們分開,你也不可能跟“道”分開。每個人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你永遠都浸泡在道裏面。我講的是實相。我講的是實相。
所以真正所謂的“成道”、“得道”,不是說修出然後自己認爲的成道。然後跟這個宇宙大自然卻是不相幹,跟衆生生命不相幹。不是那回事。那是自認爲的,很多那都是走偏。然後越修越狂傲而不知道。真正的“道”,那是跟每個人隨時都是在一起。而且“道”也在我們的心中,貫穿我們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切都是道的顯象、化身。現在的科學界……天文物理方面,他們現在把這個區分,分爲什麼叫做“顯象”跟“未顯象”。未顯象的就把他稱爲能源。就是《心經》裏面所講的“空”。然後“顯象”的這一部分呢,科學家把他稱爲“顯象”的這一部分就是,物質現象界的一切。
《空海法師講授:《大學》感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