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本頌▪P4

  ..續本文上一頁以了解大圓滿理趣,然此理此處甚難盡述,志於此道者,可取龍欽七藏之詞義藏,無畏洲(吉美林巴)大師之功得藏自疏一切智車疏,第一輩工珠活佛(蔣貢康慈)之知識寶藏論,深入參考,此處難引周全,僅節錄片段,聊供案右,本詞郭元興譯爲「體」,又有譯「基」道果爲「根」或「境」道果,在大圓滿譯名中並不適合。

  33.無遷轉:即無變異,常之所屬。大圓滿禅定休

  息清淨車解中譯「無遷變」。

  34.有趣:即輪廻,以有業煩惱習氣而有往來六趣之謂。

  35.自恣:隨其自然,自然恣意放任之。

  36.法相:藏文原作有法,此處泛指一切事物,盡一切所有之事物,舊譯多作「法相」,此處爲與因明學中前陳之「有法」作區隔,故援舊譯名稱。

  37.根本後得:修定之中謂根本,出定之後謂後得。

  38.明體:指於本明之狀態中,不同於舊譯所指本明之明體。

  39.離方:離於方分偏墮之處。

  4O.生圓次:生起圓滿二種次第,密宗內對爲求淨治胎卵生習氣,解脫凡常之所現、聞聽、心思之拂,轉成本尊之尊身壇城、密咒法音、智慧法性而修習之瑜伽法稱之生起次第,簡稱「生次」,民初譯威德金剛法本時作「起分」。

  另直扼金剛身要,依堪能之脈氣明點,以四空引致光明,以四喜引致俱生智現證殊勝慧方便法門,簡稱「圓次」,威德法本作「證分」。

  41.繪摹:雲一切輪涅諸法均爲徧記之心所描摹之虛繪。

  42.本性:或譯原理、實相本理等,直譯爲住理,原來安住之理。

  43.證違:心中已以正量掌握成立,于事中則居正量之相違除遣。

  44.升解:升起與解脫、現起與解脫之謂。

  45.無施:無施加依附之對象。

  46.牲畜:藏文中指反(媰-女)類之牲畜。

  47.增上慢:以無爲有虛張聲勢澳門自得之心。俱舍論十九曰:“于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

  48.有頂:即無色界最高處,輪廻有趣之頂。

  49.湛然:清澄、剔透、純淨,禅定休息清淨車解一書中譯「清明」。

  5O.平等:平等同一高下之意。

  51.惚惚恍恍:此爲修藻詞,雲不確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2.茫茫然:此爲修藻詞,雲不確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3.(木/日)(木/日)冥冥:此爲修藻調,雲不確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4.洞然:透澈、無有遮阻障礙。

  55.靜慮:亦譯叁摩地,禅定、定、等持、止,心不散亂、專注而住,詳見俱臺論分別定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靜慮品。

  56.性澄:體性狀態澄淨無染。

  57.證悟基解脫品第一:第一品對上根者而言得見地,則當下解脫如禅宗之領悟。

  58.六聚:眼、耳、鼻、舌、身、意。

  59.座聞:瑜伽正修行時及二段修行間之休息時間。

  6O.放任:散漫之意,仰兌譯爲「放浪」。

  61.禁行:禁止平凡庸行爲禁,奉行不共非常之約爲行,故日禁行。此指無任何取捨之行爲,即瑜伽行。

  62.界:指範圍而言。

  63.孤眼:雲於所證悟之範圍中無有變異,無分晝夜諸時,均能保持,一如狐狸之眼,晝夜均靈活警覺。

  64.母子相會:法界本體與小我所淨二者相契相融之謂。

  65.等引:梵雲samahita,在定心專注之性曰等引,等謂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苦修定則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

  在修行中有關「定」之類術語,現論定義如下:

  ①止。梵钿samatha,或譯闍摩他,解深密經第六品雲:「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闍摩他」。

  寶雲經雲:「合摩他者,調心一境性」。

  ②靜慮:梵dhyana,或譯禅定,俱告論二十八雲:「善性攝心一境性」。瑜伽師地論叁十叁雲:「言靜慮者,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③定:梵samadhi,或譯叁摩地,集論一雲:「何等叁摩地?謂於所觀事,令心一境爲體」。俱告論二十八雲:「等待與定名異體同」。

  ④等引:梵samahita,或譯叁摩呬多,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六本雲:「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調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爲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

  ⑤等持:梵samadhana,或譯叁摩地,同上論雲:「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名爲等持」。

  ⑹等至:梵samapatti,或铎叁摩缽底,同上論雲:「其等至者,亦有二義,一雲至等,謂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爲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爲等至」。

  有關定的探討可參致近人林崇安先生之「佛教教理的探討」一書所錄部分。

  由上可知,靜慮、禅定、定、叁摩地、等持,名異義同,與止、等引、等至,意義有別不可混用。

  66.習力:指學習調練令自成功力,如同鍛煉、修煉之意,仰兌一書中譯「習力」,惟擊叁要中譯「調修」。令從仰兌譯名。

  67.正後得:即根本、後得二位。

  68.集資淨障:積集資糧、清淨罪障蓋障。

  69.常有:指恒常不異所有之方面,如法界、佛、真如等。

  7O.道煖相:指大圓滿立斷(且卻)道驗相之煖相。

  71.法性現前:大圓滿四種成就驗相之第一種,內在本明初得現前,而顯於外境,於所現境中見清淨法界光,如虹霓如孔雀翎光彩,其中央顯明點空光圓光微細明點,其中複現金剛鏈等。詳見仰兌及大圓勝慧中所述;或譯「現見法性」、「法爾現量」、「法身現前」、「法性明悟」。

  72.驗相增長:大圓滿四種成就驗相之二,所現驗相較前更明顯堅固增長之;或有譯成「覺受增長」、「力顯增長」、「悟境日進」。

  73.昭空:一般多譯成明空,此明字常與藏文中本明之明,明分之明混用,本字有清楚分明、光明等多義,故擇漢字中義相契之「昭」較能貼切本義,及與本明、明顯、明分等詞作區隔,但樂、明、無念之明,因流傳甚廣,已相約成俗,故仍沿用而不改。

  74.明量進詣:大圓滿四種成就驗相之叁,所現驗相雖未與自身相聯,但已詣覺受之量,無有轉動,無須修整,並無變遷;或有譯成「明體進詣」、「自性進詣」、「自心進詣」。

  75.法性窮盡:親見究竟法性之顯現,無有身心一點執著,外所現增長覺受盡,內幻化身之法盡,密六識分別心盡,一切迷亂顯現,本性清淨,及顯不顯之執著心盡,而輪廻涅槃無有分別;有譯「窮盡法性」、「法性盡」、「諸法盡入法性」。

  76.基:此處爲藏文諸釋用詞之推巧備考,故不錄之。

  77.叁種相:即後所雲之一味相、解脫相、隱沒相。

  78.法界:此處爲藏文諸釋用詞之推巧備考,故不錄之。

  79.一方:指法性密意唯一之處。

  80.地道:十地、五道之略稱。

  81.正士所證量:此中所雲正士所得量即如蓮師、密勒日巴諸大師成就之相。

  82.暇滿:八暇、十圓滿之略詞。遠離地獄、餓鬼、畜生、蠻人(邊地)、長壽天、邪見、佛不出世、暗啞等八有暇及生爲人、生于中土、諸根全具、未造無間業、敬信佛法、值佛出世、值佛說法、佛法住世、入于佛法、遇善知識等十圓滿爲具暇滿。

  83.寂靜處:表面泛指安靜之處,詳究之則需具身口意叁寂靜處,身寂靜處(門*臭)無人迹,無見友朋冤仇敵寇;口寂靜處無喧囂聲音,包括有情無情之聲侵入耳根,勾引心念;意寂處,不起煩惱妄念,不起諸不樂不適之處;具德之處實極難得。

  84.幻身:四大假合湊合而成危脆身,如幻易滅故雲幻身,與圓滿次第中所雲雖無形相然有種種現分,其現分雖有,然無自性之幻身名同義異。

  85.悉地:梵又Siddhi,義爲成就,此中有殊勝悉地(成就)及共同(成就)悉她,殊勝悉地指成佛,共通成就有八:寶劍、丹丸、眼藥、神行、攝粹、飛天、隱身、遁地。

  共同悉地內外道籍禅定能力均可獲得,殊勝悉地唯內道不共所有,此處乃指殊勝悉地。

  86.補特伽羅:梵pudgala之譯因,依附五蘊任何一蘊所施設基,其所安立之人、士夫、有情衆生之相續中有功過二者時增時減,數數聚散故名之,漢譯以「數數往來諸趣。故譯「數取趣」,此處以爲人之代稱。

  87.中有:俱舍論卷八雲:「於死有後在生有前,即彼中間有自體起,爲至生處故起此身。二趣中間故名中有」。俱舍說「有」體爲五取蘊,中位別分析有四,中有、生有、本有、死有,然密宗說六中有:處胎中有(自性生處中有)、睡夢中有(夢境中有)、禅定中有、命盡中有(臨終中有)、法性中有(實相中有)、投生中有(順次有趣中有)等六中有,顯教中生有同於處胎中有,死有同於命盡中有,中有即含法性中有、意生身、投生中有,本有即處胎後直至死前,或有譯此名爲「中陰」。又,此處之中有指命盡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叁分位。

  88.勝觀:梵 vipasyana亦譯毗婆舍那、觀;解深密意經雲:「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叁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惟、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苦思、苦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毗缽(婆)舍那」。

  89.畫:喻如畫,爲造作境非真實。

  90.知境:僅概念上所了知之境,非經由證悟而得之境。

  91.沈掉:昏沈、掉舉之略稱,集論雲:「雲何昏沈?謂:癡分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照,障止爲業」,昏沈障明顯,掉舉障無分別住(堅固),對治昏沈掉舉當用正知正念之法。

  92.驢等衆:藏原作佳喉衆,佳喉爲驢子之藏文藻飾異名。此處用以影射愚昧如牲畜者。

  93.方便道:即指會道,以二根爲道。

  94.止:舊譯「叁摩地」、「闍摩他」,爲一切禅定的總括或因,心不散馳外境,專一安住所修之靜慮中謂之,解深密經之分別瑜伽品雲:「即於如是善思惟心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闍摩他」。

  又,此處覓止之法,略似於大圓滿廣大心要本覺道次第一書中之心業清淨部分。

  95.顯示:藏本作顯示,阿闍黎雲應作堅固,本句當作堅固得證外內之諸法。

  96.知障:所知障,唯識論九日:「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圭/心)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97.九次第:聲緣菩薩,事行瑜伽續,摩诃阿魯阿底等九乘次第,詳見導論中九乘見修行果。

  98.總持:梵Dharani亦雲陀羅尼,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之念力和神驗不測之智力爲基體性,以受特善法,遮止不善法爲其功用,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

  99.界與智:法界與本智。

  1OO.自顯:自所顯現,非由他力、外力産生而顯現。

  101.奧明:奧明刹土,居中,爲清靜法身毗盧遮那佛淨土。

  102.現喜:現喜刹土,居東,爲不動佛之淨土。

  1O3.妙寶悉周遍:妙寶周遍刹土或具吉祥刹土,居南,爲寶生佛淨土。

  1O4.蓮華從集:即極樂刹土,居西方,爲阿彌陀佛淨土。

  1O5.事業極成就:事業極成刹土,居北方,爲不空成就佛淨土。

  106.牛首阿瓦:牛首閻羅,此爲佛於六道所化現六導師之名諱,具列加下:

  天道導師 帝釋

  人道導師 釋迦牟尼佛

  阿修羅道導師 毗摩質多

  畜生道導師 獅子堅固

  餓鬼道導師 焰口天、焰口

  地獄道導師 閻摩法王、牛首阿瓦

  107.事業與受生:指叁種變化化身,殊勝化身指前所述之釋迦牟尼佛,事業受生或工巧化身,如利益衆生所需之沼池橋梁蓮花樹醫藥珠寶等物,受生化身如轉世諸古等。

  108.貝瑪森巴瓦:蓮花生大士之梵號也。

  109.雪山蛻嘠山頸:禅定休息及虛幻休息譯頹格雪山,龍欽巴祖師曾長期在此閉關、著述、度過大部分時間。

  

  

  

《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本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