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了解大圆满理趣,然此理此处甚难尽述,志於此道者,可取龙钦七藏之词义藏,无畏洲(吉美林巴)大师之功得藏自疏一切智车疏,第一辈工珠活佛(蒋贡康慈)之知识宝藏论,深入参考,此处难引周全,仅节录片段,聊供案右,本词郭元兴译为「体」,又有译「基」道果为「根」或「境」道果,在大圆满译名中并不适合。
33.无迁转:即无变异,常之所属。大圆满禅定休
息清净车解中译「无迁变」。
34.有趣:即轮廻,以有业烦恼习气而有往来六趣之谓。
35.自恣:随其自然,自然恣意放任之。
36.法相:藏文原作有法,此处泛指一切事物,尽一切所有之事物,旧译多作「法相」,此处为与因明学中前陈之「有法」作区隔,故援旧译名称。
37.根本後得:修定之中谓根本,出定之後谓後得。
38.明体:指於本明之状态中,不同於旧译所指本明之明体。
39.离方:离於方分偏堕之处。
4O.生圆次: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密宗内对为求净治胎卵生习气,解脱凡常之所现、闻听、心思之拂,转成本尊之尊身坛城、密咒法音、智慧法性而修习之瑜伽法称之生起次第,简称「生次」,民初译威德金刚法本时作「起分」。
另直扼金刚身要,依堪能之脉气明点,以四空引致光明,以四喜引致俱生智现证殊勝慧方便法门,简称「圆次」,威德法本作「证分」。
41.绘摹:云一切轮涅诸法均为徧记之心所描摹之虚绘。
42.本性:或译原理、实相本理等,直译为住理,原来安住之理。
43.证违:心中已以正量掌握成立,于事中则居正量之相违除遣。
44.升解:升起与解脱、现起与解脱之谓。
45.无施:无施加依附之对象。
46.牲畜:藏文中指反(媰-女)类之牲畜。
47.增上慢:以无为有虚张声势澳门自得之心。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勝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
48.有顶:即无色界最高处,轮廻有趣之顶。
49.湛然:清澄、剔透、纯净,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一书中译「清明」。
5O.平等:平等同一高下之意。
51.惚惚恍恍: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2.茫茫然: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3.(木/日)(木/日)冥冥:此为修藻调,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4.洞然:透澈、无有遮阻障碍。
55.静虑:亦译三摩地,禅定、定、等持、止,心不散乱、专注而住,详见俱台论分别定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静虑品。
56.性澄:体性状态澄净无染。
57.证悟基解脱品第一:第一品对上根者而言得见地,则当下解脱如禅宗之领悟。
58.六聚:眼、耳、鼻、舌、身、意。
59.座闻:瑜伽正修行时及二段修行间之休息时间。
6O.放任:散漫之意,仰兑译为「放浪」。
61.禁行:禁止平凡庸行为禁,奉行不共非常之约为行,故日禁行。此指无任何取捨之行为,即瑜伽行。
62.界:指范围而言。
63.孤眼:云於所证悟之范围中无有变异,无分昼夜诸时,均能保持,一如狐狸之眼,昼夜均灵活警觉。
64.母子相会:法界本体与小我所净二者相契相融之谓。
65.等引:梵云samahita,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苦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
在修行中有关「定」之类术语,现论定义如下:
①止。梵钿samatha,或译闍摩他,解深密经第六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闍摩他」。
宝云经云:「合摩他者,调心一境性」。
②静虑:梵dhyana,或译禅定,俱告论二十八云:「善性摄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③定:梵samadhi,或译三摩地,集论一云:「何等三摩地?谓於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俱告论二十八云:「等待与定名异体同」。
④等引:梵samahita,或译三摩呬多,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云:「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调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
⑤等持:梵samadhana,或译三摩地,同上论云:「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转,名为等持」。
⑹等至:梵samapatti,或铎三摩钵底,同上论云:「其等至者,亦有二义,一云至等,谓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为等至」。
有关定的探讨可参致近人林崇安先生之「佛教教理的探讨」一书所录部分。
由上可知,静虑、禅定、定、三摩地、等持,名异义同,与止、等引、等至,意义有别不可混用。
66.习力:指学习调练令自成功力,如同锻炼、修炼之意,仰兑一书中译「习力」,惟击三要中译「调修」。令从仰兑译名。
67.正後得:即根本、後得二位。
68.集资净障:积集资粮、清净罪障蓋障。
69.常有:指恒常不异所有之方面,如法界、佛、真如等。
7O.道煖相:指大圆满立断(且却)道验相之煖相。
71.法性现前: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第一种,内在本明初得现前,而显於外境,於所现境中见清净法界光,如虹霓如孔雀翎光彩,其中央显明点空光圆光微细明点,其中复现金刚链等。详见仰兑及大圆胜慧中所述;或译「现见法性」、「法尔现量」、「法身现前」、「法性明悟」。
72.验相增长: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二,所现验相较前更明显坚固增长之;或有译成「觉受增长」、「力显增长」、「悟境日进」。
73.昭空:一般多译成明空,此明字常与藏文中本明之明,明分之明混用,本字有清楚分明、光明等多义,故择汉字中义相契之「昭」较能贴切本义,及与本明、明显、明分等词作区隔,但乐、明、无念之明,因流传甚广,已相约成俗,故仍沿用而不改。
74.明量进诣: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三,所现验相虽未与自身相联,但已诣觉受之量,无有转动,无须修整,并无变迁;或有译成「明体进诣」、「自性进诣」、「自心进诣」。
75.法性穷尽:亲见究竟法性之显现,无有身心一点执著,外所现增长觉受尽,内幻化身之法尽,密六识分别心尽,一切迷乱显现,本性清净,及显不显之执著心尽,而轮廻涅槃无有分别;有译「穷尽法性」、「法性尽」、「诸法尽入法性」。
76.基:此处为藏文诸释用词之推巧备考,故不录之。
77.三种相:即后所云之一味相、解脱相、隐没相。
78.法界:此处为藏文诸释用词之推巧备考,故不录之。
79.一方:指法性密意唯一之处。
80.地道:十地、五道之略称。
81.正士所证量:此中所云正士所得量即如莲师、密勒日巴诸大师成就之相。
82.暇满:八暇、十圆满之略词。远离地狱、餓鬼、畜生、蛮人(边地)、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暗哑等八有暇及生为人、生于中土、诸根全具、未造无间业、敬信佛法、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入于佛法、遇善知识等十圆满为具暇满。
83.寂静处:表面泛指安静之处,详究之则需具身口意三寂静处,身寂静处(门*臭)无人迹,无见友朋冤仇敌寇;口寂静处无喧嚣声音,包括有情无情之声侵入耳根,勾引心念;意寂处,不起烦恼妄念,不起诸不乐不适之处;具德之处实极难得。
84.幻身:四大假合凑合而成危脆身,如幻易灭故云幻身,与圆满次第中所云虽无形相然有种种现分,其现分虽有,然无自性之幻身名同义异。
85.悉地:梵又Siddhi,义为成就,此中有殊胜悉地(成就)及共同(成就)悉她,殊胜悉地指成佛,共通成就有八:宝剑、丹丸、眼药、神行、摄粹、飞天、隐身、遁地。
共同悉地内外道籍禅定能力均可获得,殊胜悉地唯内道不共所有,此处乃指殊胜悉地。
86.补特伽罗:梵pudgala之译因,依附五蕴任何一蕴所施设基,其所安立之人、士夫、有情众生之相续中有功过二者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之,汉译以「数数往来诸趣。故译「数取趣」,此处以为人之代称。
87.中有:俱舍论卷八云:「於死有後在生有前,即彼中间有自体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故名中有」。俱舍说「有」体为五取蕴,中位别分析有四,中有、生有、本有、死有,然密宗说六中有:处胎中有(自性生处中有)、睡梦中有(梦境中有)、禅定中有、命尽中有(临终中有)、法性中有(实相中有)、投生中有(顺次有趣中有)等六中有,显教中生有同於处胎中有,死有同於命尽中有,中有即含法性中有、意生身、投生中有,本有即处胎後直至死前,或有译此名为「中阴」。又,此处之中有指命尽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三分位。
88.勝观:梵 vipasyana亦译毗婆舍那、观;解深密意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捨离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勝解,即於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惟、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苦思、苦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婆)舍那」。
89.画:喻如画,为造作境非真实。
90.知境:仅概念上所了知之境,非经由证悟而得之境。
91.沈掉:昏沈、掉举之略称,集论云:「云何昏沈?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昏沈障明显,掉举障无分别住(坚固),对治昏沈掉举当用正知正念之法。
92.驴等众:藏原作佳喉众,佳喉为驴子之藏文藻饰异名。此处用以影射愚昧如牲畜者。
93.方便道:即指会道,以二根为道。
94.止:旧译「三摩地」、「闍摩他」,为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心不散驰外境,专一安住所修之静虑中谓之,解深密经之分别瑜伽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心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闍摩他」。
又,此处觅止之法,略似於大圆满广大心要本觉道次第一书中之心业清净部分。
95.显示:藏本作显示,阿闍黎云应作坚固,本句当作坚固得证外内之诸法。
96.知障:所知障,唯识论九日:「所知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圭/心)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97.九次第:声缘菩萨,事行瑜伽续,摩诃阿鲁阿底等九乘次第,详见导论中九乘见修行果。
98.总持:梵Dharani亦云陀罗尼,以持久不忘诸法词义之念力和神验不测之智力为基体性,以受特善法,遮止不善法为其功用,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
99.界与智:法界与本智。
1OO.自显:自所显现,非由他力、外力产生而显现。
101.奥明:奥明刹土,居中,为清静法身毗卢遮那佛净土。
102.现喜:现喜刹土,居东,为不动佛之净土。
1O3.妙宝悉周遍:妙宝周遍刹土或具吉祥刹土,居南,为宝生佛净土。
1O4.莲华从集:即极乐刹土,居西方,为阿弥陀佛净土。
1O5.事业极成就:事业极成刹土,居北方,为不空成就佛净土。
106.牛首阿瓦:牛首阎罗,此为佛於六道所化现六导师之名讳,具列加下:
天道导师 帝释
人道导师 释迦牟尼佛
阿修罗道导师 毗摩质多
畜生道导师 狮子坚固
餓鬼道导师 焰口天、焰口
地狱道导师 阎摩法王、牛首阿瓦
107.事业与受生:指三种变化化身,殊勝化身指前所述之释迦牟尼佛,事业受生或工巧化身,如利益众生所需之沼池桥梁莲花树医药珠宝等物,受生化身如转世诸古等。
108.贝玛森巴瓦:莲花生大士之梵号也。
109.雪山蜕嘠山颈:禅定休息及虚幻休息译颓格雪山,龙钦巴祖师曾长期在此闭关、著述、度过大部分时间。
《大圆满心性自解脱论本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