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五結[xxx]均被打破。這五結是(6)有色貪;(7)無色貪;[xxxi](8)慢;(9)掉舉;(10)無明。[xxxii]
他這種最後的淨化,達到的境界是黎明,是一切圓滿的常寂光照,其寂止的境界,非語言所能形容的,是毫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樣,世界對他就無任何作用了。
自由了,他知:“被毀者是生,住清淨行,所作已辦,不再有此到來(意思是不再有諸蘊相續,即不再有“有”或生)。[xxxiii]
阿羅漢已經超越善與惡,因爲擺脫了産生業力的意志(即行,在緣起法中,是第二支)。雖然他未被排除在過去的業果之外,但他不再積累新的業力了。不管他做什麼,是想、是說或身體的行爲,都不爲他創造新的業力,而都是“無結果的”。這些行爲不是以任何情欲或潛在隨眠爲緣而有的,它們僅僅是一種作爲,但影響他人。佛陀提到這些圓滿的聖者,他說:
遠離人世縛,超越天上縛,
除一切縛者,是謂婆羅門。[xxxiv]
猶如芥子小,來自一針尖,
彼斷貪嗔慢,被稱爲大梵。[xxxv]
人的性格不同,《清淨道論》講有六種主要的形式,此六種又包括許多較小的形式,它們歡喜貪、嗔、迷戀、信、理智和散漫。由于性格不同,業處[xxxvi]也不同。這些業處散見各巴利文原典,尤其是經典。《清淨道論》[xxxvii]說有四十種:
十遍。
十不淨。
十隨念。
四梵住。
四無色。
一想
一差別。
關于哪一種業處與哪一種性格相通適合,據說十不淨和身隨念適合于有貪心的性格;四梵住和四色遍適合于易怒的性格;入出息隨念適合于欺詐和散亂的性格;前六隨念適合于有信仰的性格;適合于有理智性格是死隨念、寂止隨念、四界差別和食厭想。其余的“遍”和四無色適合于一切形式的性格。[xxxviii]
關于正定,要在本章中列出各種定的對象,既無余地,也無必要。有興趣的人,可在《清淨道論》[xxxix]或《解脫道論》[xl]中去研究。
事實上,難度和速度的規定不能與不同的性格和不同對象規定下來。《中部》中有兩部經(第六十一經、第六十二經),是佛陀教羅侯羅尊者時的告誡。這兩經全都是關于觀的指示。在第六十二經中,有趣而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對羅侯羅說了七種不同形式的觀。據義疏說,羅侯羅接受這些開示時,還是一個沙彌,只有十八歲。下面是那部經的摘要:
羅侯羅,修慈觀,因此觀斷除嗔。
羅侯羅,修悲觀,因此觀斷除殘忍。
羅侯羅,修喜觀,因此觀斷除嫌惡。
羅侯羅,修舍觀,因此觀斷除恨。
羅侯羅,修不淨觀,因此觀斷除貪。
羅侯羅,修無常觀,因此觀斷除慢。
羅侯羅,修數息觀,經常修,産生大果,有大益處。
沒有必要修所有四十種觀,重要的是選擇其中最適合于自己的一種就行了。要尋求有修定經驗的人幫助指導,但是在開始,書中所說的,對熱心修定的人就夠了。不過,最重要的是忠實地認識是什麼樣的性格。因爲只有這樣作了,你才能選擇適合于你的定。一旦選定,就以堅定的信念去修。假若你被世間的日常事務所占住,你可能不易擺脫,不能每天在安靜的地方坐下來認真個一定時間的定。但是假若你虔誠,也能辦到,並能成功。修定必須按規定的時間來修一個相當的時期,你不應當期望很快就得到結果。心理的變化是很慢的。通過安靜觀想的修持,得到輕安的心,你能成功嗎?洛德.霍德的答複是有趣的:
……答複是“是”,但又怎樣呢?好,不是通過做“某種偉大的事”。有些人問:“如何是聖者、聖者?”答複來了:“在困難時需要高興,他們就高興;在困難時需要忍耐,他們就忍耐;在他們要站住不動時,他們就推向前進;在他們要說話時,他們就保持沈默。這就是一切,是那麼簡單,但又是那麼困難。這是一種心理衛生學的事。……[xli]
讓我們來討論觀想的四十種對象中的一種,這就是數息觀。數息觀是很有名的,是許多人喜歡修持的。菩薩在菩提樹下爲求證菩提而努力時,是修的這種觀。佛陀自己最強調這種觀的重要性。有一次,佛陀說:“諸比丘,我希望單獨在幽靜處住叁月,來我處只有爲我送飯之人。”諸比丘答:“善哉,世尊。”在叁個月末尾,佛陀對諸比丘說:
諸比丘,若他人(屬于其他信仰者)問汝等:“沙門瞿昙于雨季安居中常修何定?”汝等應說:“佛陀于雨季安居中常修數息觀。”于此,諸比丘,我數入息,我數出息……(如前經中所說)。諸比丘,正確說話者,應說入出息是聖者生活之方法,是淨住,是如來之生活方式。[xlii]
在佛教藏經中,有許多地方提到修這種數息觀。佛陀告誡羅侯羅時,就此種觀作詳細的指示,是不奇怪的。讓我們再次轉向《中部》第六十二經:[xliii]
羅侯羅比丘去到林中,在一株樹下或幽靜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直立,憶念警覺,彼作入息,彼作出息。作長入息時,彼知:“我作長入息。”作長出息時,彼知:“我作長出息”;作短入息時,彼知:“我作短入息”;作短出息時,彼知:“我作短出息”。“我有意識知入息全過程”,彼如是訓練自己;“我有意識知出息全過程,”彼如是訓練自己;“我入息停止身體(息)作用”,彼如是訓練自己等等。
經中繼續說入出息事,末尾言:
羅侯羅,修數息觀,如是發展並常修習,産生多果,有大好處。羅侯羅,以念修入出息時,是如是發展與修習,即最後之入出息停止亦知,非不知。
在這裏應當注意到“彼有意識入息”和“彼有意識出息”等字。“有意識”意爲“知道”,是“意念”。他是念息,而不念他自己。他的唯一目的是集中心的注意于息上,排除其他思想,將心固定在息上。因爲假若“邊緣”區有什麼東西突然襲擊“焦點”區,他就不能集中,他就變成東拉西扯了。
修數息觀時,應將注意力固定在流動氣息振動的鼻孔上,注意是如何入出息的,而不是跟隨入出息跑,你的息不應停止。在你這方面,不作任何努力或勉強,應聽其自然。息可能變得很微弱,你不再注意它,但那不應意味著你的心是空虛的。當你次第繼續修這種念處時,當你的心完全集中在息上時,你會注意到只有一息,在其背後沒有別的什麼──沒有“我”或任何類似性質的東西──那就是息和你不是兩碼事,只是一種過程。假若你能達到那樣的理解水平,你的定就是很高的了。以此,就有興高采烈的歡喜,有寂止和心的安甯,但是這可能只是短暫的一刹那,你的心可能又一次散漫。你的思想可能奇怪,你可能發現定下來很困難。這沒有關系,你應“繼續勇敢地敦促”,即是你未得到禅境,這種定也會帶來諸多益處。它會幫助思想明淨,理解深入,心理平衡和安甯。它會改進你的身心健康,使你相適應。
佛陀說:
諸比丘,數息觀,若發展並常修持,産生多種結果,有許多益處。諸比丘,數息觀,若發展並常修持,完成修“四念處”。四念處,若發展並常修持,産生修七覺支。七覺支,若發展並常修持,由于智慧,産生解脫。[xliv]
數息觀,已敘述如上,比初學所需者要多。但是在本章關于叁摩地的範圍內,不可能更詳細地說。希望了解詳情的人,可參考上面所提到的書。[xlv]
定作爲佛陀教義的中心,他經常強調精神訓練的重要性。他建議並鼓勵別人得到自製,例如他所說的下面這些話: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
木匠之繩木,智者自調禦。[xlvi]
關于這首偈文的故事,從各方面說,都是重要的。舍利弗尊者的一個弟子名叫智賢,很年輕,在僧團中仍是一個沙彌。有一天,他跟在長老的後面進村乞食。他們向前走時,看到一條溝。沙彌便問老師:
──尊者,此爲何物?
──一條溝。
──彼等以此作何用?
──彼等用此引水灌溉農田。
──此水是否被賦予某種生命,此水有心否?
──無。
──尊者,彼等能引此無理性、無活力之物去彼等歡喜之任何地方否?
──能。
接著沙彌想:
──若彼等能引如此無活力之物去彼等希望之地。有心之人爲何不能使其心在控製之下,贏得此生之聖果(阿羅漢果)?
他們繼續前行,又看到一些造箭之人正在工作。沙彌問:
──尊者,此等人在作何事?
──彼等是裝羽之人,以羽毛來矯正箭的方向。
──此等箭有理性否?
──無,彼等無理性。
接著沙彌想:
──若彼等能造此箭,有心之人爲何不能集中注意于心,使其在控製之下,因而努力達到目的?
他們繼續前行,看到一些車輪製作者正在工作。沙彌又問:
──尊者,彼等在作何事?
──彼等製輪,使木適合于輪形。
──此木有心否?
──無。
接著沙彌想:
──此等人能使無心之木成輪,有感覺之人爲何不能控製其心,過清淨生活?
如是沙彌仔細思考此叁事,對長老說:
──尊者,請您接過缽與衣,我要回去。
長老同意沙彌的請求。沙彌向他致敬後,便往回走。他進入長老之住室,坐下修定。他就自身修觀,集中自己的思想于所觀之境,由此得到了智慧,證得了阿羅漢果。沙彌這樣做,是在他出家後的第八天。他雖年輕,但在定中成熟了。通過控製其心,覺悟到了真谛。[xlvii]
佛陀提到這些聖者,他說:
比丘入屏處,彼之心寂靜,
審觀于正法,得受超人樂。
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
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xlviii]
-------------------------------------------------------------
注釋:
[i] 亞曆山德拉.戴維.尼爾(alexandra Davil Neel)著《與西藏神秘主義者和魔術家在一起》,其中有西藏神…
《佛陀的古道(南傳佛教基本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