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法
所謂“佛法”,即成就智慧覺悟圓滿的方法。從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傳教到以後南進的小乘佛教,以及北上的大乘佛教,並至傳入中國後,分各宗各派的說法。若用曆史的眼光講佛法,只能說明外表,而沒有深入骨髓。我今天試將這個大問題,從叁個不同的方面來闡述:至于我這樣闡述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處,還要請各位指正。
哪叁個不同的方面呢?第一是比較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目的是用襯托的方法來說明佛法。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都具有佛性的真理爲中心,說明我們還未成佛的原因。第叁是針對現代一般人的生活情況,介紹幾點符合佛法修持原則而人人可以隨時隨地實行的方法。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體驗,逐漸引入,明白佛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佛法否認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其他任何宗教,除佛教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能做。
可是佛法卻不承認有這麼一位創造世界萬能的上帝,因爲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認有一個創造世界的最初開始。佛法的理論:對“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爲其本身的思想便利起見,所發明創造出來的一個假想或假定罷了。
一般宗教的“宇宙開始”論,即是犯了這個錯誤。憑著自己有限性意思,硬說有個開始,因爲有這麼一個最初開始的假想,所以接著就弄出一個創造世界的萬能上帝來。問題是:上帝如果是萬能而慈悲的,他老人家爲什麼不把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這些痛苦的衆生,當皮球一樣,一腳踢上極樂天堂更省事!可是事實上他沒有這樣做。
其實上帝也是人類思想的假定。上帝這個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懾于宇宙間許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如雷電、地震、海嘯、瘟疫等而設定出來的。人類創造出來這個“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現象的奇妙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當時人類實際的需要,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這種觀念,在人類政治社會的進展上有它的價值。若要談真理,這種人爲的假定就很難自圓其說。
二、佛法是平等的
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佛教裏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即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爲佛。在曆史學家的眼光裏,他是一位印度的思想家;在佛教徒心裏,他是這個世界裏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裏,釋迦牟尼佛是千千萬萬、無盡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與大能的人。但佛不是萬能賜賞我們得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去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一切都是人們自證自取,自行自得的。佛告訴我們:人人都能達到最圓滿境界的人格,人人原都具有。只是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于外境及現象,與假定諸般設想,爲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衆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衆生都成爲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衆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沒有高下之分。
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兩個永遠對立的單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這位萬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救撥。人要得到上帝的恩典,死後才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卻永遠不能成爲上帝,上帝與人之間始終有一條鴻溝。
佛不以自己成佛爲滿足,他要求人人成佛,得到正等正覺,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總之,佛法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爲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就是真正的佛法所說的道理。
叁、佛法的教理是圓融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建築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的,找不出像“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問題是哪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呢?這個爭端,甚至用戰爭去求解決,都是沒有結果的。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沒有排外和專橫的氣氛。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有共同圓融的講法,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中找不出來的。佛教絕不诋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衆生根器不同,因而教導之法各有所殊。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衆生發生教化與利益作用。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得到利益和安樂。佛法這種包涵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而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不是佛法!
四、佛是無煩惱的大自在
佛是自在的、從容的。佛不會發怒,不審判衆生;佛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法決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發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法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衆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所以佛是度人無煩惱的大自在。
五、佛教是民主的
佛法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寬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是寬容和民主精神。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絕對自由的發言權,都可以隨便發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視真理的態度,發揮到極致時,竟至于“呵佛罵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時,居然說佛是“幹屎橛”,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徹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種說教裏,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裏,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所謂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只許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爲佛陀所說的道理,是由于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致而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經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向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總是勸導聽衆,研究真理,注重理性,從沒有用威嚇強迫的口吻或手段來叫人聽從的。這是何等的包涵、民主及偉大!
六、佛法的愛是無限的
佛法博愛和大悲,是無限的,絕對的,無條件的。佛法的愛,不只及于全人類,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愛仇敵,而且叫人要愛異教徒。佛說“恒沙衆生,若不度盡,誓不成佛!”進一步從哲理的觀點來說明佛法的愛,它是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愛,和不可思議的空性合一,于了達一切法不可得中,無緣大悲,任運興起!這個空悲不二的哲學思想,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深不可思議之處。這些教義,一下子是不容易弄懂的,需要我們去證悟、去實修。
佛見衆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覺得衆生未成佛,是他們自己不夠圓滿。有修證的學佛人,能常常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時時刻刻在“我與衆生同一體”的境界中。惟有從這種高深的法爾境界裏興起的大悲與博愛,方才是平等的,無偏私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分別和限量的愛。這才是佛法的真精神!
七、佛法往生淨土和永生天堂不同
一般不夠了解佛法的,認爲死後登天堂,和往生淨土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對于其他說教裏所宣傳的天堂、地獄,似乎是和這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人世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地獄才是真正人生之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消極的錯誤論調。佛教所講的淨土,卻根本與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佛法中的淨土是廣大無邊的,無窮無盡的。進而言之,佛法中了義的淨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也可以即是這個世界。《維摩诘經》裏說:“心淨則國土淨”。你能自淨其心,此土即是淨土。所以往生淨土,與投身這個世界,本質上並無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
所謂的登天堂、永生和上帝在一起去享樂,是一般其他宗教的假設。佛法根據因果的原理,認爲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掉下來的。像仰天射箭一樣,勢力盡了之後,箭又會跌下來。
前面所舉的七點,目的是想用襯托的方法,幫大家對“什麼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
因此,我對“佛”試下了一個定義: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還須說明的是:這個定義並不能表示絕對的佛性,而只是憑人的腦筋在思想範圍內,想對佛性作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解釋罷了。
什麼是大智、大悲及大能呢?
佛的大智,包括有兩方面的大智慧:一個是縱深的,一個是橫面的。這個縱深的智慧,佛家稱爲“如所有智”;這個橫面智慧,佛家稱爲“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層的智慧;“盡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
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過凡夫、科學家、哲學家的境界,而且要透過聖哲們的境界,處于法性盡地,不可思議的如如境地——法性實相。這種境界,非語言思慮所能及到,只能以“如”字來代表,所以這個智慧,佛法裏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麼是“盡所有智”呢?“盡所有智”就是無所不曉的智慧。這種智慧的說法,是很難爲一般人所接受的。一個人怎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呢?在今天,一個人一輩子研究某一種學問的一個專題,就夠他一輩子努力了,哪能談得上“無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認爲這種智慧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的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學家對于研究現象界的努力,或佛學家們對于考據經典的努力,卻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擴大和發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會自然而然的顯現。
佛法是什麼?如果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上,可以用很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什麼是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