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什麼是佛教

  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什麼是佛教

  當前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對于一個不具宿世善因的人而言,即便生長在佛法興盛之地,恐怕也不會對佛法生起信心。這樣的人,不僅自己不去研究佛教,即便有人提及佛教,他的第一反應也是排斥。

  如今排斥佛教的人很多,說佛法是封建迷信的也大有人在,難道這些人是在研究佛教、了解佛法之後得出的結論嗎?不,很多人連佛法講解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在心中有一種排斥。我相信站在世間智慧的立場上,誰也比不過愛因斯坦。這位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曾經慨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必定是佛教。”這充分說明佛教是非常客觀的,絕不是迷信。但爲什麼很多人一聽到佛教就會排斥呢?不是由于他的智慧勝過愛因斯坦及曆代傳承祖師,而是由于他業障沈重,不具宿緣。

  以前我在漢地也遇到過很多類似的現象。記得有一次,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女兒來見我。這位父親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女兒出國留學多年後回國,對佛法的信心非常大。她父親對佛法沒有什麼信心,所以對女兒的信仰感到迷惑不解。當時我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你的學識很淵博,人生閱曆也很豐富。你說你不信仰佛教,請問你知道什麼是佛教嗎?”他說不知道。我說:“猶如我們平常點評食物的口味,你必須先嘗過這個食品,才有資格評價好吃還是不好吃。如果沒有吃過就妄下結論,誰會相信呢?這完全是一個糊塗人說的話。你現在連佛教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能用不信仰這個詞呢?太不恰當了。”

  要知道,佛教是一個佛法專用名詞,若用世間詞彙來诠釋,佛教就是追求快樂,佛法則是獲得快樂的方法,佛果就是永恒不變的快樂。遍觀世間一切衆生,哪一個不追求快樂?衆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一件不是爲了獲得快樂?無論追求精神還是物質,唯一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快樂。當一個人說自己不信仰佛教時,我都會感到非常可悲,因爲他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又在否認自己追求幸福。所以我當時給那位父親開玩笑說:“世界上只要是人,都得吃飯生存。如果世上真有一個人不需要吃飯,這個人絕不是活人,是死人。世界上所有一切有情衆生都在追求快樂,若真有人不需要追求快樂,這個人要麼是聖者,要麼是最糊塗的人。”當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就啞口無言了。實際上就是如此。

  我們在講法過程中,既會解釋法本內容,也會講解一些相關的事情,這樣可以遣除我們很多疑慮,令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道心更加穩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