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二)報恩從孝養父母開始
【然而我等卻于諸母有情,未曾回報過哪怕僅是一次的恩德】
細致想想,一切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有多麼深廣,我們又回報了父母多少呢?如今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在想,今生的父母對我恩德廣大,所以我平常也在做一些回報。但即便我們做出多麼大的回報,還是無法與母親的恩德相比。
不要說布施身體、賜予生命的恩德,僅僅賜予食財的恩德,我們又回報了多少?現今由于我們能上班、掙錢的緣故,所以平常也在孝敬父母。但是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用在我們身上,我們的這點孝敬,算得了什麼呢?如果我們在物質上幫助父母的過程中還要找一些借口,就真的太慚愧了!可能由于時代的原因,很多家庭打著學習西方文化的旗號,把孝養父母的傳統丟在一邊,我想作爲一個佛教徒的家庭,真的不能這樣,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孝順父母,讓父母頤養天年,並隨緣引導父母進入佛門。
以前我在漢地,看到一些父母年齡已經很大了,仍然獨自居住,沒有和兒女們住在一起。我曾經好奇地問過原因,這些兒女告訴我,平常他們也非常孝順父母,但是父母一直不喜歡跟兒女住在一起。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可能是父母的真實想法。但細致觀待,父母這種想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一來兒女工作太忙,怕自己成爲兒女的拖累;二來怕婆媳關系不和,導致家庭矛盾。所以老人甯願自己孤苦伶仃地度過晚年,爲了讓兒女心安,父母還說自己喜歡清靜,不願意和兒女生活在一起。想一想,哪個父母不願意每天和兒女一起含贻弄孫,安享晚年?哪個父母不希望在自己的晚年,生病時有人細心地照顧,孤獨時有人陪著說說貼心話,煩惱時有人排憂解難?
有時候看見一些老人孤孤單單地在一間老房子裏居住,真的覺得非常傷心。難道她一輩子付出一切養育兒女的結果,就是老來孤寂、無人問津?若要是這樣的話,爲什麼不把養育兒女的一切存起來,年老時請人照顧自己?前段時間一個居士告訴我,有位老人,不想一人住在老家,所以家人把老人接來,在市區買了一套房子,讓老人住。難道老人是羨慕繁華城市的生活,才遠離家鄉?不,很多人年老以後,已經不追求物質條件,他想的可能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和兒女住在一起。我想,人總會老的,所有做兒女的都應該想一想,如果自己老了,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也是對因果的取舍。
有時候我覺得,現今漢地的習慣真的非常不好。在高原地方,永遠看不到婆媳不睦的現象。因爲兒媳在嫁入婆家之前,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把婆婆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所以兩者永遠不會産生矛盾,一切都那麼和諧。如是講解的目的,是因爲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從慈悲心開始修學。能否算得上一個修行之者,不在于口中念誦了多少經文、心咒,因爲修行的重點是修心,內心是否得到調整,行爲有著直接的關系。
孝養父母是我們每一個做兒女的責任,絕不能打折。想一想,如果母親在養育我們的整個過程中也打折、找借口的話,我們恐怕早就餓死了。爲什麼我們在父母需要的時候,永遠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推不掉的應酬……從世間的角度而言,如同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所言:“縱能自在叁界,仍不可心生滿足。”即便你擁有叁千大千世界,內心沒有知足之前,永遠不會有圓滿的時候。所以,對世間的物質追求,應該看淡一些,對父母的關心照顧,應該重視一些。常言道:“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還能和我們一起生活多長時間,誰也不知道。無常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在我們身邊,所以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應多盡一些世間孝道,不要到父母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想起孝順父母,那時恐怕已經遲了。
作爲修行者,可能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像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般離事專修,不願耽著于世間瑣事,因此對孝養父母也不放在心上。此時一定要細致反觀自心,我們真的做到和釋迦牟尼佛一般精進修行了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真正修行的時間占多少?其外的時間在做什麼?若真能做到爲天下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晝夜精進修行,我想這就是大孝。但若做不到的話,爲什麼不在父母身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大孝做不到,小孝又不做,這算什麼孝心呢?如果連基本的孝心都沒有,菩提心就更不用談了。所以在做不到大孝的時候,我們先從小孝開始培養,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當然,在你能做到大孝的時候,小孝自然在其中圓滿。
複次講解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弟子,都能從知母、念恩開始,逐漸産生報恩之想,然後從孝養自己的父母開始,逐漸培養廣大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