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六)意樂清淨的菩提心是轉煩惱爲道用的方便
【依此緣由,除此究竟安樂無上圓滿佛果之外,別無他法,爲獲證彼果之故,我身語意叁門當精勤修持善法,此即發心之另一方面。】
要利益一切衆生,僅僅有慈悲心還不夠,還要令這些衆生獲得快樂。快樂之處有很多,比如下士道所追求的叁善道,中士道追求的寂靜涅槃,上士道追求的無上菩提。我們該把衆生安置于何處呢?
無始以來,所有父母都曾在叁善道享受過很多很多次快樂,但如今還在輪回之中漂泊,說明叁善道並非永恒不變之處。中士道雖然已經超越六道輪回,但是從自利角度而言,煩惱沒有消盡,功德沒有圓滿;從他利角度而言,當下不能利益無量衆生,所以一切都不圓滿。因此我要把一切衆生安置于無上菩提果位,也就是佛的境界。所謂的佛,就是斷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因此是永恒不變的境界。爲了獲得這樣的果位,我誓願身語意叁門精勤修持善法。
【如是超勝一切之意樂,世間諸大權勢者莫說爲了他利,即使自利,亦未曾于夢中生起過。】
【超勝一切之意樂】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單純站在世間角度,即便世間有權有勢、財富圓滿的人,別說是爲了他利,從自利的角度當中,晚上做夢也沒有産生過這樣的意樂。所以菩提心功德無量。
我們在行持一切善法之前、之時,都要觀待自己是否具備菩提心。若具備菩提心,即便你當時口中念誦的儀軌很少,調伏內心的作用已經很大了,因爲菩提心才稱之爲大功德。
【此無有自私,故名意樂清淨。】
菩提心已完全斷除自私,想的一切都是助人爲樂,因此稱爲意樂清淨。若內心摻雜自己的私心,則永遠不能稱之爲菩提心。所謂助人爲樂,是爲了幫助他人而令自己生起快樂的一種方法。由于具備這樣的條件,曆代很多修行者在成辦善法的時候,可以把煩惱轉成正法。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
往昔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爲大商主時,爲了避免短矛黑人造作無量重罪墮入無間地獄而提前殺了他。若單純從行爲上觀待,即便短矛黑人是強盜,也是有情衆生,所以商主已經犯了殺生戒。但爲何當時積累了四十劫的福報呢?由于商主內心具備菩提心,完全沒有一點點自私,所做一切都是爲了短矛黑人。當然,一個不懂因果的人可能覺得,商主畢竟已經奪去他人的生命,應該感受苦果,不應該積累福報。但是我們所講解的生命,是轉識成智的整個過程。從這個角度而言,商主所做的是對這個生命真正的救護,是爲了這個生命能早日獲得菩提果,因此積累了四十劫的福報。所以若具備菩提心,煩惱也能轉爲道用,成爲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這裏的“心”指的就是菩提心。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便表面所做的是惡,它也稱之爲善。若不具備菩提心,即便表面做的是善,它也是惡,一切取決于自己的內心。所以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的,修行中時時觀待自己的菩提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