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七)菩提心是獲證佛果之無謬正因
【若能生起如是之心,縱不求自利果位,然除獲證無上菩提果外,別無他有。譬如文殊菩薩,雖曾發願:未置一切衆生于佛地前,誓不取正覺。但實于久遠前便已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現今仍隨昔日所發誓願,示現佛子孺童之相而廣利有情。】
若具備菩提心,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永遠不會只爲了自己。盡管不求自利,但除獲證菩提果外,不會獲得其他果位。因此,菩提心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因,時時觀察自己內心是否具備菩提心,非常重要。
譬如文殊菩薩,雖然曾經發願,在一切衆生成佛之前絕不成佛,但其實早在久遠前便已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文殊菩薩雖然已成佛道,但仍沒有忘失以前的誓言,示現佛子孺童之相而廣利有情。所以,諸佛菩薩示現不同形象度化衆生,也是依靠菩提心,說明菩提心不僅在因地具有,果地本身就是菩提心。
如是傳講的主要目的在于何處呢?就是告誡我們,從凡夫的角度而言,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安置叁界六趣一切衆生于永恒快樂之果。從勝義谛角度而言,菩提心是心的本體本具有的一種妙力。在我們修行過程中,若有意中慈悲心逐漸增長,甚至無意中也能生起一種說不出來的慈悲心,充分說明我們的功德、見解在增上,因爲出世間禅定本具備無量慈悲和無量信心。
如《功德藏》曰:“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我們反複講解,就是提醒大家,功德不在于善行的表面,而在于貪嗔癡煩惱的減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的增長。若菩提心沒有增上,即便念誦過多少遍佛號、經文,修過多少遍加行、正行,修過多少座上師瑜伽、本尊、護法,對于解脫而言,只能說無功德。所以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非常非常重要。當菩提心沒有增長的時候,一切都不是正法。
單純從世間角度來說,誰不在從事善法呢?當今世上也在提倡愛心,宣揚慈善。無論是有權勢、有財富者,還是普通世人,在世間出現災難時,都在伸出援助之手,出資出力,奉獻自己的力量和愛心。甚至一些乞丐和老年人,即便自己的生活多麼困難,仍然在盡力幫助他人。類似這樣動人的事情時有報道,所以單純從我們感覺是善的立場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做。
但是這樣的善法爲什麼不能獲得無上菩提呢?因爲這種善沒有起到消盡貪嗔癡煩惱、增長菩提心的作用。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我相信在做善事的同時,一切功德都在圓滿,自利和他利也在圓滿。所以我們先修菩提心,然後觀待自己的菩提心如何,就能知道自己的功德增長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