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五課(十九)密乘發心的殊勝之處
【不舍業及煩惱而自清淨】
業及煩惱也是本體之妙力、莊嚴和遊舞。但在見解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之前,恐怕在這樣理解之外,很難運用。
在最高境界中講解五毒即爲五種智慧,煩惱即爲菩提。是否現前的貪嗔癡煩惱就是菩提呢?很多人說,世俗谛中煩惱即爲煩惱,勝義谛中煩惱即爲菩提。那勝義和世俗的界線又在哪裏呢?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先從理論上這樣理解,但是在運用過程中,現前很難當下運用煩惱,這時候的煩惱可能就是煩惱,需要我們以不同的調伏方法去對治。
雖然我們現前還做不到真實的密乘見解,但從理論上懂得這個道理,對我們成辦解脫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某種角度而言,顯宗和密宗最大的差異,在于密宗如理如法修學,可以迅速成辦心的本來面目;而顯宗以下的修法,在行爲中稍微改造而修學,得到最終果位的時間超微長一些。什麼叫如理如法修學呢?就是原始本具有的特點在行爲中如實造行,而如實圓滿本來之面目。這就是密宗。
當然我們都願意依密宗的見修行而修學,但是理論歸理論,修行過程中還要針對自己的根機。當你的根機爲下等根機時,即便當時所理解的法是這樣的,恐怕也很難做到。如同達摩祖師初次到漢地爲僧衆講法一般,雖然當時具備非常好的緣起,但在座的僧衆並沒有受益,原因就是聞法者的根機不足。所以我們發心的時候可以依密乘發心,但是在做的過程中,要盡量根據個人的根機去調伏煩惱。
【當下安住雙運金剛持地之發心】
【雙運】指便智雙運。從本體雙運的角度當中,執受本體爲智慧,妙力起現爲方便,本來一如。在執受見解的前提下,妙力起現之相會呈現外面的緣起,比如各式各樣的雙運佛像等,這是一種本具有的見解所呈現的诠釋。若再粗糙一些,就成爲繪畫、雕刻等的佛像。所以要記住,外在的一切緣起法都來自于內在心的本體,若不通達這些道理,很容易産生誹謗。
密法即便從表面上呈現各式各樣的形象,但爲什麼叫做密法呢?因爲它和心的本性有著直接的關系,是心的本性的诠釋。我們在修頓超期間,光明境界先從單身佛像開始,逐漸開始雙身佛像,最終達到法性滅盡地,它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诠釋必須符合心的本性,並非思維造作,想怎麼诠釋就怎麼诠釋。有些對密法不懂的人或剛入門的信衆,初次接觸這樣的現象,無意當中會産生很多質疑,甚至誹謗。爲了避免不具根機的人無意中造業,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的第七條規定:“非器非熟庸俗前,若傳密法違七條。”我相信,這些道理在我們修行過程中會逐漸懂得。
【此應具自然(力量大、無散漫)之必要。】
此處【自然】指不辛勞。如是發心,知道清淨刹土不需要在外境中尋找,而在清淨心之中。這種清淨心,一切衆生本來具有,臨時不能呈現的原因是被無明二取遮止,因此一切修行都集中于消盡無明二取。由于這個理解,修法會變得更爲自然、輕松。
在講解顯密差異期間,密宗較顯宗超勝主要在于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根機爲上等。這裏講的“自然”就是行爲無辛勞,在非常自然輕松的前提下,可以成辦無上菩提。當然,自然不是放逸,而是力量又大、又沒有散漫。由于密法原始本具有的特點在行爲中如理如法造行的原因,可以迅速成辦本來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