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六課(一)調伏內心才是真正的功德
我們這次所傳講的《聖者言教》總分爲兩段:聞法方式和宣說引導次第。現在所講解的是第一、聞法方式。聞法方式分二:發心和行爲。我們現前所講解的是第一、發心。發心又分爲:希求現世之發心和欲求後世之發心等兩個科目,其中希求現世之發心已經講完,現在講解的是第二、欲求後世之發心。欲求後世之發心分爲叁個層次,其中前面兩點已經講完,現前所講解的是第叁、欲求無上正等菩提果之發心。此又分二: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我們現前所講解的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無論我們從出離心還是菩提心的角度講解,時時都要銘記心中,調伏內心成辦解脫是一切佛教之宗旨,所以在修學一切善法之時,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我相信有些信衆學到這裏,內心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這部教言講解到現在,所傳講的一切教法,除了名詞有所不同之外,實際上就是在講解調心這個道理,是嗎?”是的,確實就是這樣的。因爲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而其中所謂的善惡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因此調伏自己的內心,就是一切佛教的宗旨。我們從這個角度就能知道,平常無論是聞思還是實修,目的就是爲了調伏好自己的內心。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之間所有的一切傳承,無論講解的是什麼樣的見修行果,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心而成辦解脫。
從總的角度來說,我們天天都在講解,信仰佛教、調伏內心的真正目的就是爲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獲得解脫。自己最終能否得到這叁種快樂,完全取決于調伏自心之上。例如從現實生活而言,若沒有調好自己的內心,無論面對生活還是事業,內心時時會被不順心悅意的事情所束縛。從臨終的角度來說,能否了脫生死也完全取決于調心之上。若生前沒有調整好內心,臨終時內心被一切煩惱痛苦束縛就是特定的事。所以能否了脫生死也在于調伏內心之中。至于未來能否獲得解脫,當然還是在于自己調伏內心之上。當心獲得自在的時候,解脫也近在眼前。
無論自己現前身做禮拜、口誦經咒、還是打坐等,所做的一切善事是否有功德就要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僅僅自認爲做了一件善事就應該有功德,可是遠遠不夠的。爲什麼這麼說呢?要記住,佛教是非常客觀的教法,我們若認爲自己所做的善法有功德,那它到底在于何處?若身口意叁門之外還有一個功德可以安立,對自己而言又有什麼利益?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已經證悟佛果,從功德的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成就,但是我們仍舊在輪回之中漂泊,所以他人具有功德,我們是無法享受的。從過失的角度來說,地獄的衆生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但是我們現前依然還在人間暫時享受一些快樂,因此他人遭受痛苦和我們也沒有什麼關系。
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從事的一切善法若具有功德,就應該體現在身口意叁門之上,當然主要還是在于內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