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六課(二)調心才是修行
雖然佛教也講解一些關于神通神變等共同方面的悉地,但最主要的還是講解調伏內心。也就是說,在我們平常從事一切善法時,要反觀自己內心調伏得如何。要記住,令我們不斷漂泊輪回之根本是貪嗔癡叁毒煩惱,所以我們要觀察,在我們長時間從事善法調伏內心的同時,貪嗔癡煩惱是否有所減少?若貪嗔癡煩惱正在逐漸減少,功德必定會有所增上,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也會增上,依它作爲衡量功德是否增上之標准,永遠不會有錯謬的時候。
如果僅僅認爲自己平常做了很多善事就應該有功德,即便現前沒有呈現多少功德,實際當中應該還是有功德的。我想這樣的想法可能只是你一廂情願而已,實際上是否有功德恐怕很難所言。
講到這裏,有些信衆可能有這樣的疑惑:“平常我們都在念誦阿彌陀佛、蓮花生大士心咒、觀音心咒等佛號咒語,或者持誦《阿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等一系列大乘經典,怎麼說沒有功德呢?”細致觀待,能夠按照法本文字念誦經文,除了說明我們認識字之外,能算是一種修法嗎?除了佛教經論,相信我們平常也在閱讀各式各樣的書本,《金剛經》乃至《心經》上所有的文字,在其他書本上也都分別存在。若認識文字、讀誦文字就是修法的話,相信我們每個人都閱讀過很多遍《金剛經》、《心經》了。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無論是念誦經文還是持誦咒語,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因此在念誦過程中還要知道很多關于調伏內心之方便,這才是真正的修法。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曰:“初行者修法並非主要,首當之要務乃通達如何修行。”這並不是說我們初次修法期間不需要認字,我相信大家都認識字,因此讀誦《金剛經》、《阿彌陀經》、《般若心經》並不困難,但僅僅口中念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知道調伏內心而成辦解脫的諸多道理。
阿底峽尊者初次進藏時,他的侍者洛欽仁青榮波曾經問了尊者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修無上瑜伽部的弟子,見解卻墮入小乘教法?”阿底峽尊者說:“這已經很幸運了。若弟子不知修學理趣,修行可能變成造惡。”因此阿底峽尊者諄諄告誡我們:“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入惡趣之因。”從中可以知道,僅僅說自己從事過一兩件善事,對于成辦解脫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從事善法之前首先要知道,出世間對于善事的定義。這些道理曆代傳承祖師已經教授了很多,我們現前必須要做的就是依教奉行。因此,如何調伏自己的內心對一個修行者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