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觀的層次

  人生觀的層次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個人對于處世的態度。可因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人格修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層次。今天我用六個段落進行主題的說明。

  何謂人生觀

  一、人生觀感對于人生的看法:

  首先,肯定人類與礦物及植物有別。人類屬于動物的一種,略帶動物的性格和特質,卻又異于一物般的動物。人性之中,既可比美動物的馴良可愛之處,也有較之于猛獸更凶殘可怕的一面。古人以“人面獸心”、“人形獸性”等比喻,作爲劃分人的心性與獸的心性之區別,也代表了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

  二、人生包括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生存等叁部份:

  “人的生活”,是人在空間環境中的活動現象。例如我們每天上班辦公、到學校做家務等,一切在空間中的活動。除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如娛樂、信仰和欣賞藝術等的需求。

  “人的生命”,是人們在時間過程中的延續現象,從過去到現在,今天到明天,以至無盡的將來。人的一生,是從出生到死亡,然後走進曆史,成爲曆史的一部份。人類的生命與動物差異之處,是動物沒有曆史的生命觀,人生與曆史相結合,故有對曆史負責,以有及活在曆史上的生命價值觀,便是世間聖賢豪傑之士的人生觀了。

  “人的生存”,是指人類存在于時間及空間環境中的事實。人類生存于時間中的階段,一般人只局限于從出生到死亡爲止,一期的生命結束,便不存在。而人類生存于空間的活動範圍,因人而有大小不等,但也極爲有限。個人的生存,對全體的時空而言,實在微不足道,如果通過宗教、哲學等的奉獻和菩薩的願心,便可成爲無限。例如,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西方的耶蘇,雖然他們生存的年代已成爲曆史,他們思想的影響力卻是源遠流長,將與人類的文化同垂不朽,超越了他們肉體生命存在于時空中期長。另一個例子,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色身的生存,僅僅八十年壽命的時間,和印度恒河中遊遊化的空間;他的影響,卻將于全宇宙同時存在,通過他的悲願,那就是豈窮叁際橫遍十方了,乃是超越于時空觀念的在存在。

  叁、人生是什麼?人行的目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如果人生而沒有目的,生活便顯得十分空虛。如果生命欠缺意義,便會像行屍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著受苦。假使生存而沒有價值,不僅生存的本身變成多余的嗸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費了世界的許多資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菩薩行者是來修道還願;人生的意義,則因人的身體難得,而又能夠知善和惡,能夠爲善去惡;人生的價值,是在能夠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積功德,增長福慧。

  我曾聽到一位母親歡著氣說:“像我這種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識丁,存活在世上,既沒有用處也沒有意思。”當時,她有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聽到之後,似乎覺得有點恐懼,馬上對他的母親說:“媽媽,千萬不要說這種話,我很需要你,對我來說,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夠沒有媽媽!”母親聽後便體會到,她在小孩的心目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轉念間便感到雖苦猶樂,非常安慰,這也就是她對人生價值的確定。

  動物本能形能態的人生觀

  告子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飲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論是文明人或野蠻人,都會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飲食;也都會有傳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兒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不能沒有飲食,同時在生理成熟之後,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婦生活。這被稱爲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爲跟其他動物如狗、貓、老鼠甚至魚類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類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層次的人生觀,那跟一般動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對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認爲人生是件無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聽天由命,苟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這還是屬于動物本能層次的人生觀,一般人往往也曾産生這些念頭而不容易察覺,當然誰也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屬于這個動物本能形態的層次。但是,我經常會被問及:“我爲什麼要在這世界上活受罪?”“我爲什麼這樣苦?”“我前輩子欠的債究竟有多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還清?”許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惱,卻找不出爲什麼要生活的根源,但也無法擺脫生命的負擔,既不能心甘情願地活下去,又不得不無可奈何地活下去。

  癡迷的人生觀 

  很多人誤解地認爲,人生就是爲了無止境的追求滿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亂打瞎拼,懵懂一生。

  一、爲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許多人由于缺乏安全感,渴望獲得保障,紛紛用積蓄金錢、投資房地産、購買股票等以作爲安全的保障,以爲擁有的財産越多,便越有保障。爲了自己的將來,或者是兒孫們的生活無虞,花費一生的時間,努力打拼,汲汲營營,以至終老。然而,有形的財産及權位,能否真正爲人帶來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卻大有疑問。

  唐朝時候,有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禅師(人稱鳥窠禅師)住于秦望山中的樹上,因而前往拜訪,當他見到禅師高居樹上,便喊道:“小心啊!禅師住處太危險了!”禅師卻不以爲意,倒劫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說:“太守的危險更甚于我哪!”白太守心中詫異,自己身居高位,是一位地方首長,所到之處均受到保護,不明白禅師的用意,故問禅師:“弟子位鎮江山,有什麼危險?”禅師答道:“應當小心地、水、風火四大所成的身體天天跟人搗蛋,行老病死隨時輪候,貪瞋癡慢疑,經常與你作對,豈不危險?”白居易聽後,十分同意禅師的說法,因爲只要是在無常生死的範圍,便不會有安全保障。

  二、爲了追求名、利、權、位、勢而奮鬥:

  每當人在貧窮的時候,極渴望獲得財富。當一朝擁有家財萬貫之後,便又希望得到名氣,隨後是追求勢力、權力、社會地位等的增長。如果能夠達到一呼百應、望重一方的地步,便認爲是不枉此生。但是,俗望的標准不斷地提高,難以滿足。由望重一方而盼能夠望重一國,乃至望重世界,擁有越多的同時,越渴望得到更多。于是,一生的時間,便投注在這無窮無盡的追求之中,不斷拼命奮鬥,只是爲了滿足永遠不以滿足的欲望。

  叁、爲滿足虛榮心而爭奪:

  許多人的另一種煩惱,是時常與人比高低、爭長短。由于好勝心的驅使,每當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時,便心生懊惱,不斷地鞭撻自己,強迫自己拼命努力,以至于疲于奔命,爲的就職是要跟人家一較高下。一旦失敗,便自怨自艾,痛苦不堪,一生陷于自我的煩惱之中而無法自拔。得勝之時,狂傲驕傲;失敗之後,怨天尤人。不論成敗,都是在煩惱中打滾。

  也有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盼望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雖然收入不太富裕,卻不惜花費大量金錢購買名牌衣服,坐名貴的轎車,戴貴重首飾,以作炫耀;也有些人,富得窮不得,贏得輸不得,明明已處因境,還在死要面子,這叫做打腫了臉來冒充胖子,那又何苦來哉!

  四、像一只愚笨的狗:

  總括以上所說的,都是癡迷的人生觀,事實上,很多人身陷于這一層次,竟然不能自知自救;情形恰似一只愚笨的狗,圍繞著一株直徑尺把粗的樹斡打轉,發現樹身那邊有條狗尾巴,本來是它自己的,卻誤以爲是來了一只野狗,于是不斷地追逐,心想非得逮住它不可,結果卻把自己很可憐地累死了,更可憐的是,尚不知道它是爲什麼就這般累死了。

  智者的人生觀

  智者是指有原則、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藝術家、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哲學家、大宗教家等。

  一、藝術家的人生觀:

  藝術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時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時也美化環境和世界,從內心的體驗到環境的改善及改變,內外渾然一體。他們體會到整個宇宙,無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嘔心瀝血,極盡難辛。每當作品守成後,或在欣賞藝作品的時,完全投入于一種乎近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于仍然未能離開貪瞋等煩惱的困擾,故當回到現實世界裏,面對人事的紛爭,情感的紛爭,情感的糾纏,他們的心靈便馬上變得跟醜陋的煩惱相結合,往往難以接受現實人間的生活,甚至無法與別人相處。

  臺灣曾有一位武藝及書藝非常傑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滿、事業不順利、生活並不愉快。當他在練武作畫的時候,能夠渾忘我,淋漓盡致,浸潤于甯靜、和諧、優美聯社境界中;但總不能老是練武作畫,所以這種經驗是時常間斷而不永恒的,也無法以此來排除內在的煩惱。因此,除了藝術生活,便終日以酒爲伴,直到他生命的結束。可知藝術家眼中的世界雖然美麗,卻是幻起幻滅的美麗。

  二、科學家的人生觀:

  科學家將生命投入在萬物現象的分析和以察之中。能夠觀察到極大的宇宙是無邊際的存在,同時,亦觀察到極小的質與量也是空無邊際的存在。這種無內無外的全體,便是整體的存在。科學家的理論,指出我們這世界都是物質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浩瀚無邊,是無限的;往小看,細微的質量與能,細小得幾乎並不存在,也是無限的,整個地球的生命,便由這一切的無限結合而成。與佛法所講“諸法空相”、“色即是空”是理論十分接近,但仍不足以代表佛法所見的世界真相。因爲,如單純以科學的角度看,仍未能解釋爲何人類要投生這個物質世界和死後將往何處,也無法徹底解釋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因此,很多科學接觸到佛法就比較容易接受佛法和親近佛法。

  叁、政治家的人生觀:

  在政治家可以爲了救國救民而奉獻時間、財産,乃至自己的生命。爲了…

《人生觀的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休閑與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