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禅觀。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觀四念處,由觀四念處發無漏慧而出叁界,證解脫果,這是相當花時間的修行方法,對于一般人而言,的解難得有此因緣,修成四念處的觀法。

  但是,在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中,也不是無緣修習四念處的觀法。事實上,我在指導禅修時,常常勸勉禅衆,要時時照顧好各人自己的身心,應當:“身在那裏,心在那裏。”“手在做什麼,心在做什麼。”“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如能做到,則行住坐臥的四大威儀,無一項、無一時、無一處不是修行。凡是一舉手、一投足,舉心動念處,全部生命的動靜運作,也都是用功辦道的場合,這就是中國禅宗祖師們所提倡“禅在平常日用中”的大道理所在。此即是將次第禅觀的四念處觀法,用于中國禅宗的微妙之處。

  四念處的目的在于用觀照身受心法而發無漏智慧,也就是禅宗六祖的“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實則重于慧解脫,所以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這都是無漏慧的功能。大悟徹底,便得五分法身,名爲涅槃妙心,又名正法眼藏。由此可知中國禅宗的禅修特色,無異就是四念處觀的日用化與普遍化,把高難度的修行方法,轉化成或動或靜、任何時地都可靈活使用的修行方法。

  我在指導禅修方法時,所用的身受心法四種觀行,是比較容易練習的:

  觀身法

  不必觀察身體的淨與不淨,但求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至關節、皮膚、頭部的五官、腦部、胸腹的五髒、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動,從粗而細,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逐層觀照,乃至明察秋毫,隨時隨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觀照成功,動中即是禅定,便會持平穩定、頭腦甯靜、身體康泰。

  觀受法

  受是覺受、觸受。身體的五根與外境的五塵接觸而得的心理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觸受。身體本身的生理機能互動互用,例如消化系統的運作、循環系統的運作、禅坐中氣脈功能的動作等,均會使你産生心理的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覺受。此法若能觀照成功,便不會有逆境不順的煩惱心出現;因爲觀察受苦受樂,苦樂本身僅僅是受,觀受是受而非苦樂,心即能夠明淨安靜,不爲苦樂的觸受與覺受而影響情緒。

  觀心法

  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一切煩惱,均以身體的五根爲媒介,均以觸受與覺受爲取舍,逢苦則優、遇樂即喜、喜則生貪、優則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樂,亦無貪瞋,似非煩惱,實則因其無記,即是愚癡。故“心”的內容,包含了苦樂優喜舍的五受,也具足了貪瞋癡叁毒的全部。如何觀心?即是向起心動念處用功,觀照每一個念起念滅處,究竟是在想些什麼?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應處,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幾受有關?又跟叁毒的哪幾毒相連?觀心之時,不是不許心念活動,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麼。此觀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穩定,智慧也會出現。觀心之時,覺察念念生滅,生滅之中,沒有永恒的心相可見,即能親見無常的真理,也就能夠從厭離煩惱而轉化爲享受無常即無我的生活了。

  觀法法

  法的內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質現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體事實;心法的心理活動,主要是一切語言文字形象等符號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種種思想、觀念、分別、執著。常人均將自己的價值觀,視爲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觀照,便是在群魔亂舞的場面,遇到了照妖鏡,即原形畢露,無處逃遁。一切的思想、觀念、分別、執著,均是從心相、身相、物相産生的印象及符號,既然已用觀身、觀受、觀心等方法,照見那些現象均非永恒的實法,當然也就沒有實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將此法觀成,當下即證無我的實相無相。 

  如以上所說,似乎還是不易修學。其實初學的人,宜從某一個特定的動作或觸受開始觀照。例如拜佛時,觀照拜的動作是觀身,觀照拜的肢體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是觀法。又如經行時,觀照腳步的動作是觀身,觀照經行時肢體的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執著無執著等是觀法。以此類推,在日常生活的隨時隨處,只要有舉手投足的動作處,有身心的任何反應時,均可練習四念處的禅觀法門了。

  

✿ 继续阅读 ▪ 實踐指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