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再學
一、大乘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按“叁士道”次第進行組織的。菩提,是覺、解脫、成佛之義;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驟、階梯。】
我們之所以修行,無非就是想解脫,證得和佛陀一樣的覺悟。因爲我們在生命的輪回中,承受了太多的壓力、苦難,我們深知如此走下去,必然是最苦難的未來,爲此我們必須要謀求改變。
古人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的人生往往就是執著于靠自己,摸索著蹒跚前行。無論是做事業,做學問,還是自我的修學,總依賴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這樣或許也有人能成功,但往往付出的生命成本很高,走的彎路很多,所以我們要遵循古訓,聽聽老人的教言。在所有的老人中,佛陀是老人中的聖人,所以我們來聽聽佛陀的聖言,聽聽曆代祖師的竅訣,對我們的生命價值的提升,具有最大的幫助。
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解脫。就是從我們現有的混亂、煩惱、痛苦、無助中解脫出來,變得像佛陀一樣的慈悲、智慧、莊嚴。
大家自己摸索著修學,可能走錯路的機會就多,因此要遵循祖師的教導,遵循佛陀的教導,按部就班地學習比較好。就像樹苗成長一樣,按部就班,該澆水澆水,該施肥施肥,遵循規律。修行也是如此,該學的時候學,該進的時候進,該修的時候修。我們才會順理成章,有條不紊,穩步前行,水到渠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所造的一部偉大聖論。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的祖師,他創建了格魯派,對當時的佛教進行了深度的整合。當時西藏佛教也是遭遇法難之後,祖師們紛紛離世,造成後期相當的混亂。宗喀巴大師就在這種混亂中力挽狂瀾,把佛教重新振興,重新規劃,把教法恢複到前弘期的輝煌和正統。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他老人家造的。裏面講的是我們凡夫從初發心,一直到修行正見,用功辦道,直至解脫,建立了一個有序的,可以臨摹、效仿和複製的修行次第和步驟。
【菩提就是覺悟,我們所說的成佛、涅槃的意思;道是指真理、道路,也是指方法;次第就是步驟。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爲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叁士道”的修行法門。】
【“下士道”指脫離叁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
分爲四大階段:
(一)思維人身無常
(二)思維叁惡趣苦
(叁)皈依叁寶
(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脫叁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
亦分四大段:
(一)思維苦谛(叁有生死過患)
(二)思維集谛(煩惱及業流轉次第)
(叁)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
(四)思維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叁學)
【“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
此分兩大段:
(一)發大菩提心
(二)修菩薩行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爲“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入菩薩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佛法的真義,世尊的本懷。每一個學佛者,都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梵語“菩提薩埵”,漢譯“覺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稱爲菩薩。菩薩的品位,從初發心到最後身,深淺差別不大。如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能稱爲菩薩;文殊、觀音等大菩薩,也稱爲菩薩。初發心的菩薩,雖然還談不上具有什麼大功德,經中卻把他們贊爲“衆生之上首”,爲一切人天和二乘聖賢所尊敬。譬喻獅子初生,就爲百獸所畏敬;迦陵頻伽鳥在殼中,音聲已勝過一切鳥類;新月的微明,就爲人類所敬愛。爲什麼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即能享有這樣高的評價?因爲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依菩薩行而有。菩薩不僅具有人天的善法,聲聞、緣覺的善法,一切諸佛的善法,皆依菩薩而有。叁世諸佛,皆從菩薩中生。菩薩道爲一切善法的根源。菩薩的信願、悲行、深慧,受到佛弟子的崇敬。
怎樣修學菩薩道呢?《大日經》說:“大菩提爲因,慈悲爲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此處所說“慈悲爲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指法空慧,是成佛的方便。許多經論都把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當作菩薩修學的叁大法門。菩提心是偉大的志願,慈悲心是純正的動機,法空慧是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指導思想。大乘菩薩在行菩薩道時,對此叁者,不可偏廢。例如布施:第一、要以菩提心爲根本,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行布施。第二、要以慈悲心爲第一,布施的動機,是爲了衆生離苦得樂。第叁、要以法空慧爲指導思想,布施時做到叁輪體空,不著施者、受者、所施之物叁相。這樣的布施,目的性明確,動機端正,指導思想正確,所修菩薩道才能如法進行,圓滿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