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宗旨
一、寶鏡叁昧歌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銀盌盛雪,明月藏鹭。類之不濟,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伫。
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汙;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爲物作是,用拔諸苦。
雖非有爲,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
疊而爲在,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
豪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聖悲之,爲法檀度。
隨其顛倒,以缁爲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在,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禦。
以有驚異,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鋒相值,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行父;
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如魯;
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錄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及《禅海十珍》、《卍續藏》一一九、八八六
及一二六·八八~八九)
二、玄中銘 並序
竊以,絕韻之音,假玄唱以明宗,入理深淡,以無功而會旨。混然體用,宛轉偏圓。亦猶投刃揮斤,輪扁得手。虛玄不犯,回互傍參。寄鳥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該括。然雖空體寂然,不乖群動。于有句中無句,妙在體前。以無語中有語,回途複妙。是以用而不動,寂而不凝。清風偃草而不搖,皓月普天而非照。蒼梧不棲于丹鳳,澄潭豈墜于紅輪。獨而不孤,無根永固。雙明濟韻,事理俱融。是以高歌雪曲。和者還稀。布鼓臨軒,何人鳴擊。不達旨妙,難措幽微。傥或用而無功,寂而虛照;事理雙明,體用無滯;玄中之旨,其有斯焉。
大陽門下日日叁秋,明月堂前時時九夏。
森羅萬象古佛家風,碧落青霄道人活計。
靈苗瑞草野父愁壇,露地白牛牧人懶放。
龍吟枯骨異響難聞,木馬嘶時何人道聽。
夜明簾外古鏡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
澄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場猶乘車子。
無影樹下永劫清涼,觸目荒林論年放曠。
舉足下足鳥道無殊,坐臥經行莫非玄路。
向道莫去歸來背父,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先行不到末後甚過,沒底船子無漏堅固。
碧潭水月隱隱難沈,青山白雲無根卻往。
峰巒秀異鶴不停機,錄木迢然鳳無依倚。
徒敲布鼓誰是知音,空擊成聲何人撫掌。
胡笳曲子不墮五音,韻出青霄任君吹唱。
(選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九一四頁)
叁、親豐吟
古路坦然誰措足,地人解唱還鄉曲。
清風月下守株人,涼兔漸遙春草綠。
天香襲兮絕芬馥,月色凝兮非照燭。
行玄猶是涉崎岖,體妙因茲前延促。
殊不然兮何展縮,叢得然兮混泥玉。
獬豸同欄辨者嗤,薰莸共處須分郁。
長天月兮遍溪谷,不斷風兮偃松竹。
我今到此得從容,吾師叱我相隨逐。
新豐路兮峻仍皾,新豐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動搖,遊者遊兮莫忽速。
絕荊榛兮罷釿斸,飲馨香兮味清肅。
負重登臨脫屣回,看他早是空擔鞠。
來駕肩兮履芳躅,至澄心兮去凝目。
亭堂雖有到人稀,林泉不長尋常木。
道不鑴雕非曲錄,郢人進步何瞻矚。
工夫不到不方圓,言語不能非眷屬。
事不然兮讵冥旭,我不然兮何斷續。
殷勤爲報道中人,若戀玄關即拘束。
(錄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九一四~九一五)
四、五位君臣頌
1、正中偏 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2、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3、正中來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4、兼中至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的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錄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八五)
五、功勳五位頌
1、聖主由來法帝堯,禦人以禮曲龍腰。
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淨洗濃妝爲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此是“君視臣功”,是指“正中來”。)
4、衆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鹧鸪啼處百花新。
(此是“世向君共功”,是指“兼中至”。)
5、頭角纔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叁。
(此是“君向臣共功”,是指“兼中到”。)
(本頌錄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並參考《宗門玄鑒圖》,
《卍續藏》一一二·九叁六)
[附:介紹洞山五位的思想方法]
洞山良價禅師的正偏五位,實在是受了石頭希遷禅師的〈參同契〉中所述陰陽、明暗之回互說的影響而加以應用的,後來諸家,對于這正偏五位之說,即有了許多的解說。
其中“正”即是二儀中的陰,表征著靜、體、空、理、平等、絕對、木覺、真如等的意思。“偏”是二儀中的陽,是表征著動、用、色、事、差別、相對、不覺、生滅等的意思。故以偏正回互而建立了正中偏等五位之說,以說明法之德用的自在無礙。後來又有人依之而建立了“君臣五位”及“王子五位”等的說法。
一、曹山元證禅師的君臣五位說
因有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
“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
進雲:“如何是君?”師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大虛。”
雲:“如何是臣?”師曰:“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
雲:“如何有臣向君?”師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
雲:“如何是君視臣?”師曰:“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
雲:“如何是君臣合道?”師曰:“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
(錄自《撫州曹山元證禅師語錄》,《大正藏》四七·五二七上)
二、石霜楚圓禅師的王子(誕生)五位說
(一)誕生王子——是君王所生嫡傳的太子,頓入一色,不借功勳自然成就。相當于正中偏,喻本覺佛性。石霜楚圓的頌雲:
天然貴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勢隆。
始末一期無雜種,分宮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陰陽順,共氣連枝器量同。
欲識誕生王子父,鶴騰霄漢出銀籠。
(二)朝生王子——在外朝,居臣位,雖不能自就君位,卻能爲宰相而成君王的輔佐。外紹王族種姓,故亦中爲王子。相當于偏中正,喻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石霜楚圓的頌雲:
苦學論情世莫群,出來凡事已超倫。
詩成五字叁冬雪,筆落分豪四海雲。
萬卷積功彰聖代,一心忠孝輔明君。
盬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勞顯至勳。
(叁)末生王子——爲天子的末子,雖然久經功勳仍不得君王之位,遠謝一切而專事內紹。此即臣向君的正中來位,喻漸次用功夫而入于是色。石霜楚圓的頌雲:
久棲岩穴用功夫,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載見聞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缣無。
澄凝含笑叁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圖。
業就巍科酬極志,比來臣相不當途。
(四)化生王子——雖是生于王宮的王子,仍承父王之命,居于臣位,能輔王化。即是君視臣的兼中至位,喻菩薩化度衆生之位。石霜楚的頌雲:
傍分帝命爲傳持,萬裏山河布政威。
紅影日輪凝下界,碧油風冷暑炎時。
高低豈廢尊卑奉,五袴蘇塗遠近知。
妙印手持煙塞靜,當陽那肯露纖機。
(五)內生王子——乍生即在君位,其體與父王無異,乃統萬機,臣能輔佐,即是群臣道合的兼中到位。喻理智一如、本來成佛的奧義。石霜楚圓的頌雲:
九重深密複何宣,挂敝由來顯妙傳。
祗奉一人天地貴,從他諸道自分權。
紫羅帳合君臣隔,黃閣簾垂禁製全。
爲汝方隅官屬戀,遂將黃葉止啼錢。
(錄自《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第二十七、《卍續藏》一二五·七一九~七二一)
叁、重離六爻與疊叁變五說
根據洞山良價禅師的〈寶鏡叁昧歌〉所稱:“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爲叁,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的一段話,〈曹山元證禅師的語錄〉即爲之作成黑白五種圓相,表示五位:表正中偏,表偏中正,表正中來,表兼中至,表兼中到。
此叁疊五變之說是依據重離六爻而來的。所謂得離六爻,便是卦,于陰爻陽爻回互疊變而成五卦,好像芷草之具五味,金剛杵之具五股,配于五方五行,而喻顯正偏之五位。
宋代的寂音慧洪禅師,對于重離六爻與疊叁變五的解釋是這樣的:
“離、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劃,回互成五卦,重疊成叁卦。如,第二爻叁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叁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兌也。此之謂疊爲叁也。下巽上兌又成一卦,大過也。下兌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謂變成五也。”
正中來 偏(兼)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過 中孚 巽 兌 重離
(《卍續藏》一一一·二二四頁)
總之,正偏五位之說,在曹洞宗旨而言,極爲重要,故在《禅宗正脈》第十四之中,有大陽警玄的五位頌;《投子義青禅師語錄》卷上,有五位頌;《宏智禅師廣錄》第八,有五位頌;永覺元賢禅師的《廣錄》第二十七,有洞山五位及五位答問;《叁山來禅師五家宗旨纂要》卷中,有燈來禅師的釋及頌。
六、叁滲漏
洞山良價禅師對曹山本寂禅師說:
“吾在雲岩先師處,親印寶鏡叁昧,事窮的要,今付于汝。(中略)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僞,有叁種滲漏: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滯在向背,見處偏枯。叁、語滲漏,謂究妙失宗,機昧終始。學者濁智流轉,不出此叁種,語滲漏,謂究妙失宗,機昧終始。學者濁智流轉,不出此叁種,子宜知之。”
(錄自《洞山良價禅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八六頁)
[附:介紹叁滲漏]
一、見滲漏
(一)明安雲:“謂見滯在所知,若不轉位,即在一色。所言滲漏者,只是可中未盡善,須辨來蹤,始得相續玄機妙用。”
(二)燈來雲:“謂見處滯在所知,設有妙悟,亦須吐卻,若不轉位,即坐在一色。所言者,直是語中,未能盡善,知他見有所滯也。”
“如何是見滲漏?叁山來禅師雲:“直具一只眼。”又雲:“放下著。”頌曰:“山重重複水重重,萬水千山一目中;若道水山常在目,行人依舊路蒙蒙。””
二、情滲漏
(一)明安雲:“謂情境不圓,滯在取舍;前後偏枯,鑒覺不全。是識浪流轉,途中邊岸事,直須句句中,離二邊,不滯情境。”
(二)燈來雲:“謂情境不圓,滯在取舍,不能融通鑒覺,著于一邊。皆是識浪流轉,途中岸邊事。直須句句離卻二邊,不滯情境,方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情滲漏?叁山來禅師雲:“如膠似漆。”又雲:“活潑些好。”頌曰:“擔板從來見一邊,何如到處眼雙圓;滿腔系戀還須吐,一落思量便不堪。””
叁、語滲漏
(一)明安雲:“體妙失宗者,滯在語路,句失宗旨。機昧終始者,謂當機暗昧,只在語中,宗旨不圓。句句中須是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始得妙旨密圓也。”
(二)燈來雲:“謂滯語言,句失宗旨,不能于言诠叁昧下轉身。所以當機暗昧,宗旨不圓。須是通有語中無語,無語中有語,乃得妙旨圓密。”
“如何是語滲漏?叁山來禅師雲:“倒四顛叁。”又雲:“道甚麼?”頌曰:“有言須是悟無言,開口成雙落二叁;況複遊揚迷妙義,堪非堪笑口頭禅。”。”
(明安語,錄自《人天眼目》卷叁,燈來語,錄自《五家宗旨纂要》卷中)
七、叁路接人
“僧到夾山,山問近離甚麼處?僧雲:“洞山。”山雲:“洞山有何言句?”僧雲:“和尚道:我有叁路接人。”夾山雲:“有何叁路?”僧雲:“鳥道、玄路、展手。”。”(見《人天眼目》卷叁)
[附:介绐叁路接人]
(一)鳥道:“不開口處玄關轉,未措言時鳥道玄。此是不落語言,聲前一句。”
(二)玄路:“寫成玉篆非幹筆,刻出金章不是刀。此是玄音妙是,談而不談。”
(叁)展手:“睒眼牙口叮咛囑,豎拂拈槌子細傳。此是觌面提持,隨機拈出。”
鳥行于空,鳥道無叢迹;參學之人,生平受用,亦當如此。玄中之玄、主中之主、向上一路,稱爲玄路;參學之人,應當走上此路。展開兩手,方便提示,迎接學者,使之直入甘露之門。洞山良價禅師接應學人的作略,大概如此。
聖嚴識 洞山良價(八O七~八六九),是浙江省紹興會稽人。自幼出家,二十一歲具戒于嵩山,接著參谒南泉普願、沩山靈佑、雲嚴雲晟、魯祖寶雲及南源道明等,一日過水覩影而大悟,在雲岩雲晟處印可嗣法。大中(八四七~八五九)末,在新豐山提撕學徒,後移住筠州洞山的普利院,盛宏法化。權開五位,善接叁根。年六十叁歲,端坐示寂。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等二十六人。
中國禅宗雖有五家七宗之多,但其傳至今天的僅有景臨濟及曹洞兩派。究其原委,因素固多,而在“慶忠鐵壁機老人五宗斷”的幾句話,可能已道出若幹端倪:“用臨濟而不通曹洞,則類野狐。用曹洞而不通臨濟,則落教綱。是必濟洞兼通,則雲門、沩仰、法眼,在其中矣。”(《五家宗旨纂要》卷首)
(選自《禅門修證指要》)
《洞山宗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