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洞山宗旨

  洞山宗旨

  

     

  一、宝镜三昧歌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盌盛雪,明月藏鹭。类之不济,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是,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在,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豪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在,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行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及《禅海十珍》、《卍续藏》一一九、八八六

  及一二六·八八~八九)

  

  二、玄中铭 并序

  窃以,绝韵之音,假玄唱以明宗,入理深淡,以无功而会旨。混然体用,宛转偏圆。亦犹投刃挥斤,轮扁得手。虚玄不犯,回互傍参。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于有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复妙。是以用而不动,寂而不凝。清风偃草而不摇,皓月普天而非照。苍梧不栖于丹凤,澄潭岂坠于红轮。独而不孤,无根永固。双明济韵,事理俱融。是以高歌雪曲。和者还稀。布鼓临轩,何人鸣击。不达旨妙,难措幽微。傥或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玄中之旨,其有斯焉。

  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

  森罗万象古佛家风,碧落青霄道人活计。

  灵苗瑞草野父愁坛,露地白牛牧人懒放。

  龙吟枯骨异响难闻,木马嘶时何人道听。

  夜明帘外古镜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

  澄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场犹乘车子。

  无影树下永劫清凉,触目荒林论年放旷。

  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

  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先行不到末后甚过,没底船子无漏坚固。

  碧潭水月隐隐难沈,青山白云无根却往。

  峰峦秀异鹤不停机,录木迢然凤无依倚。

  徒敲布鼓谁是知音,空击成声何人抚掌。

  胡笳曲子不堕五音,韵出青霄任君吹唱。

   (选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九一四页)

  

  三、亲丰吟

  古路坦然谁措足,地人解唱还乡曲。

  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

  天香袭兮绝芬馥,月色凝兮非照烛。

  行玄犹是涉崎岖,体妙因兹前延促。

  殊不然兮何展缩,丛得然兮混泥玉。

  獬豸同栏辨者嗤,薰莸共处须分郁。

  长天月兮遍溪谷,不断风兮偃松竹。

  我今到此得从容,吾师叱我相随逐。

  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

  绝荆榛兮罢釿斸,饮馨香兮味清肃。

  负重登临脱屣回,看他早是空担鞠。

  来驾肩兮履芳躅,至澄心兮去凝目。

  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

  道不鑴雕非曲录,郢人进步何瞻瞩。

  工夫不到不方圆,言语不能非眷属。

  事不然兮讵冥旭,我不然兮何断续。

  殷勤为报道中人,若恋玄关即拘束。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九一四~九一五)

  

  四、五位君臣颂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兼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的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八五)

  

  五、功勋五位颂

  1、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此是“君视臣功”,是指“正中来”。)

  4、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此是“世向君共功”,是指“兼中至”。)

  5、头角纔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此是“君向臣共功”,是指“兼中到”。)

  (本颂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并参考《宗门玄鉴图》,

     《卍续藏》一一二·九三六)

  [附:介绍洞山五位的思想方法]

  洞山良价禅师的正偏五位,实在是受了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中所述阴阳、明暗之回互说的影响而加以应用的,后来诸家,对于这正偏五位之说,即有了许多的解说。

  其中“正”即是二仪中的阴,表征著静、体、空、理、平等、绝对、木觉、真如等的意思。“偏”是二仪中的阳,是表征著动、用、色、事、差别、相对、不觉、生灭等的意思。故以偏正回互而建立了正中偏等五位之说,以说明法之德用的自在无碍。后来又有人依之而建立了“君臣五位”及“王子五位”等的说法。

  一、曹山元证禅师的君臣五位说

  因有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进云:“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大虚。”

  云:“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云:“如何有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云:“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云:“如何是君臣合道?”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录自《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四七·五二七上)

  二、石霜楚圆禅师的王子(诞生)五位说

  (一)诞生王子——是君王所生嫡传的太子,顿入一色,不借功勋自然成就。相当于正中偏,喻本觉佛性。石霜楚圆的颂云:

  天然贵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势隆。

  始末一期无杂种,分宫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阴阳顺,共气连枝器量同。

  欲识诞生王子父,鹤腾霄汉出银笼。

  (二)朝生王子——在外朝,居臣位,虽不能自就君位,却能为宰相而成君王的辅佐。外绍王族种姓,故亦中为王子。相当于偏中正,喻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石霜楚圆的颂云:

  苦学论情世莫群,出来凡事已超伦。

  诗成五字三冬雪,笔落分豪四海云。

  万卷积功彰圣代,一心忠孝辅明君。

  盬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劳显至勋。

  (三)末生王子——为天子的末子,虽然久经功勋仍不得君王之位,远谢一切而专事内绍。此即臣向君的正中来位,喻渐次用功夫而入于是色。石霜楚圆的颂云:

  久栖岩穴用功夫,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载见闻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缣无。

  澄凝含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图。

  业就巍科酬极志,比来臣相不当途。

  (四)化生王子——虽是生于王宫的王子,仍承父王之命,居于臣位,能辅王化。即是君视臣的兼中至位,喻菩萨化度众生之位。石霜楚的颂云:

  傍分帝命为传持,万里山河布政威。

  红影日轮凝下界,碧油风冷暑炎时。

  高低岂废尊卑奉,五袴苏涂远近知。

  妙印手持烟塞静,当阳那肯露纤机。

  (五)内生王子——乍生即在君位,其体与父王无异,乃统万机,臣能辅佐,即是群臣道合的兼中到位。喻理智一如、本来成佛的奥义。石霜楚圆的颂云:

  九重深密复何宣,挂敝由来显妙传。

  祗奉一人天地贵,从他诸道自分权。

  紫罗帐合君臣隔,黄阁帘垂禁制全。

  为汝方隅官属恋,遂将黄叶止啼钱。

  (录自《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七、《卍续藏》一二五·七一九~七二一)

  三、重离六爻与叠三变五说  

  根据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歌〉所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的一段话,〈曹山元证禅师的语录〉即为之作成黑白五种圆相,表示五位:表正中偏,表偏中正,表正中来,表兼中至,表兼中到。

  此三叠五变之说是依据重离六爻而来的。所谓得离六爻,便是卦,于阴爻阳爻回互叠变而成五卦,好像芷草之具五味,金刚杵之具五股,配于五方五行,而喻显正偏之五位。

  宋代的寂音慧洪禅师,对于重离六爻与叠三变五的解释是这样的:

  “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此之谓叠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下兑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谓变成五也。”

  正中来  偏(兼)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过  中孚  巽  兑  重离

  (《卍续藏》一一一·二二四页)

  总之,正偏五位之说,在曹洞宗旨而言,极为重要,故在《禅宗正脉》第十四之中,有大阳警玄的五位颂;《投子义青禅师语录》卷上,有五位颂;《宏智禅师广录》第八,有五位颂;永觉元贤禅师的《广录》第二十七,有洞山五位及五位答问;《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有灯来禅师的释及颂。

  六、三渗漏

  洞山良价禅师对曹山本寂禅师说:

  “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中略)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语渗漏,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八六页)

  [附:介绍三渗漏]

  一、见渗漏

  (一)明安云:“谓见滞在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所言渗漏者,只是可中未尽善,须辨来踪,始得相续玄机妙用。”

  (二)灯来云:“谓见处滞在所知,设有妙悟,亦须吐却,若不转位,即坐在一色。所言者,直是语中,未能尽善,知他见有所滞也。”

  “如何是见渗漏?三山来禅师云:“直具一只眼。”又云:“放下著。”颂曰:“山重重复水重重,万水千山一目中;若道水山常在目,行人依旧路蒙蒙。”” 

  二、情渗漏

  (一)明安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

  (二)灯来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不能融通鉴觉,著于一边。皆是识浪流转,途中岸边事。直须句句离却二边,不滞情境,方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情渗漏?三山来禅师云:“如胶似漆。”又云:“活泼些好。”颂曰:“担板从来见一边,何如到处眼双圆;满腔系恋还须吐,一落思量便不堪。””

  三、语渗漏

  (一)明安云:“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

  (二)灯来云:“谓滞语言,句失宗旨,不能于言诠三昧下转身。所以当机暗昧,宗旨不圆。须是通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乃得妙旨圆密。”

  “如何是语渗漏?三山来禅师云:“倒四颠三。”又云:“道甚么?”颂曰:“有言须是悟无言,开口成双落二三;况复游扬迷妙义,堪非堪笑口头禅。”。”

     (明安语,录自《人天眼目》卷三,灯来语,录自《五家宗旨纂要》卷中)

  七、三路接人

  “僧到夹山,山问近离甚么处?僧云:“洞山。”山云:“洞山有何言句?”僧云:“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夹山云:“有何三路?”僧云:“鸟道、玄路、展手。”。”(见《人天眼目》卷三)

  [附:介绐三路接人]

  (一)鸟道:“不开口处玄关转,未措言时鸟道玄。此是不落语言,声前一句。”

  (二)玄路:“写成玉篆非干笔,刻出金章不是刀。此是玄音妙是,谈而不谈。”

  (三)展手:“睒眼牙口叮咛嘱,竖拂拈槌子细传。此是觌面提持,随机拈出。”

  鸟行于空,鸟道无丛迹;参学之人,生平受用,亦当如此。玄中之玄、主中之主、向上一路,称为玄路;参学之人,应当走上此路。展开两手,方便提示,迎接学者,使之直入甘露之门。洞山良价禅师接应学人的作略,大概如此。

  圣严识  洞山良价(八O七~八六九),是浙江省绍兴会稽人。自幼出家,二十一岁具戒于嵩山,接著参谒南泉普愿、沩山灵佑、云严云晟、鲁祖宝云及南源道明等,一日过水覩影而大悟,在云岩云晟处印可嗣法。大中(八四七~八五九)末,在新丰山提撕学徒,后移住筠州洞山的普利院,盛宏法化。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年六十三岁,端坐示寂。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六人。

  中国禅宗虽有五家七宗之多,但其传至今天的仅有景临济及曹洞两派。究其原委,因素固多,而在“庆忠铁壁机老人五宗断”的几句话,可能已道出若干端倪:“用临济而不通曹洞,则类野狐。用曹洞而不通临济,则落教纲。是必济洞兼通,则云门、沩仰、法眼,在其中矣。”(《五家宗旨纂要》卷首)

  (选自《禅门修证指要》)

  

  

《洞山宗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