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前學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大乘叁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叁位一體,不二法門,互爲“體、相、用”。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千經萬論,诠釋自性;八萬法門,歸于自性。

  佛陀對于“自性”的表述,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即空即有,有時說非空非有。這都是針對不同根機和次第的衆生,從佛性的“法、報、化”叁身,也就是佛性的“體、相、用”叁個角度或分別诠釋,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見過我手中這個杯子的人講清這個杯子,需要分別表述出“材質、形狀、作用”,這就是“體、相、用”。

  就像學習一部經,按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诠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爲全經所诠之妙體;叁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于是,一部經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對自性的表述總結爲:

  

中觀唯識唯心見,

  

法報化身自顯現;

  

心佛衆生無差別,

  

體空相明用周遍。

  體空:法身,中觀空性見(清淨明覺,般若智慧),叁法印之“涅槃寂靜”。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龍樹菩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壇經》: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相明:報身,唯識瑜伽(苦樂覺知,轉識成智),叁法印之“諸行無常”。

  《維摩诘所說經》: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來藏(情與無情,天地萬物,芸芸衆生),叁法印之“諸法無我”。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禅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邊。”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問臨濟義玄:“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幹屎橛!”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淨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請教莊子說:“你所謂的道,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一定要說個地方才可以。”莊子:“在蝼蟻中。”東郭子:“爲什麼如此卑微呢?” 莊子:“在雜草中。”東郭子:“爲什麼更加卑微呢?”莊子:“在瓦塊中。”東郭子:“爲什麼越說越過分呢?” 莊子說:“在屎尿中。”

  如虛雲大師開悟偈,也是從“體、相、用”來表述自性: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體空),春到花香處處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來(用周遍)。

  大乘叁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叁位一體,不二法門,爲佛性實相之“體、相、用”。大乘八宗“律宗、叁論宗、淨土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學上都以空性思想爲根本教法,在表現形式上則各有側重,如:天臺宗和叁論宗,側重中觀學派;法相宗、密宗、淨土宗和律宗,側重瑜伽學派;禅宗、華嚴宗,側重如來藏學派。

  衆生的“第八識藏識(佛性)、第七識末那識(習性)、第六識意識(理性)”,諸佛爲“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法身、報身、化身”,又說“心、佛、衆生”,實相之“空分、明分、顯分”,天臺之“空、中、假”,禅宗之“破初關,見自性,證化身;破重關,證自性,證報身;破生死牢關,透自性,證法身”。這都是從佛性實相之“體、相、用”叁分表述的。對此,心理學家爲“無意識、潛意識、意識”;婆羅門爲“梵天、毗濕奴、濕婆神”;道教爲“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陰陽家爲“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基督教爲“聖靈、聖父、聖子”。修證高度和認識水平絕然不同,但方向卻是有其相似性。

  南北朝時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老子《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藏識(佛性)具有無邊的幻化力,意識(理性)經末那識(習性)把需求下訂單給藏識,藏識便無礙顯現出其設計和預訂的境界。然而,末那識由于我法二執的習氣所使,經常把意識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錯,故而訂做的世界或境界也就一團糟。

  如果末那識的法執堅定地認爲幸福和快樂在未來,所以無論如何努力,都體會不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而未來永遠都屬于未來,所以幸福的感覺也就始終遙不可及。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末那識的調皮和搞怪。如:

  我們開車時,意識很明顯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因此遇紅燈時便指揮前五識“停車”,而此時末那識卻會說“沒有交警,不用停車”;

  面對不良嗜好,意識會說“不要玩,這樣不好”,末那識卻說“玩吧,會很快樂”;

  面對工作,意識會說“我要完成業績”,末那識卻說“太多了,不可能完成”;

  面對信仰和修行,意識會說“我要往生淨土”,末那識卻說“有沒有極樂世界啊,我能行嗎,往生不了”。……

  末那識的調皮,還體現在對意識的需求自作主張,亂下訂單。一個小學生臨近考試前,會擔心考不到好成績被老師和家長批評,忐忑不安,需要借口。末那識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考試前訂做一場不大不小的病,如發燒、肚子疼之類,即使考不好,也有了合適的借口和理由。如果處于“愛饑渴”狀態,渴望被疼愛和關懷,也會訂做一場病,讓媽媽疼一下,做點好吃的。如果末那識認可了這種方式,用慣了這種工具和手段,就會經常的亂下訂單,于是就形成一生體弱多病。

  如果夫妻間長期吵架不和,弱勢的一方想妥協和解,又礙于面子開不了口,末那識也會草率地訂做一場病,于是或能暫時和解,有時也會搞得更糟。如果老人感覺孤單冷清,也會用訂做生病住院的方式召集兒女們回來陪伴自己。這一切糾結都是潛意識(末那識)規劃設計的,不是理性意識所明確提出的,但習氣卻是他親自養成壯大的。

  無論什麼事,事業、健康、人際,乃至修行,只要思考和念叨多了,就成爲現實,也就是境界現前。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正思維、正語”,從而獲得“正業、正命”。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論語》雲: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佛雲:直心是道場。君子是指“已蒙開化者”,小人是指“未蒙開化者”,不是指壞人。開化者,行事或表達訴求會坦坦蕩蕩,自在灑脫,敢于承擔;而未蒙開化者,無論男女老幼、學問資曆、仕農工商,其表達需求的方式,大多靠情緒,迂曲糾結,膩膩歪歪,也就是“長戚戚”,所以就會遭受很多苦難波折。

  講一個願望的故事:

  兩個人要來人間投胎,上帝答應滿足他們各自的願望。第一個說:“我希望到人間後享受大家的照顧,不用上班幹活,誰都疼我,給我錢花,也不用還他們。”第二個人說:“我希望照顧所有的人,我會努力工作,照顧弱勢群體,布施給他們金錢和物資,不求回報。”上帝同意說:“我將滿你們所願。”于是,他們二人投胎人間。第一個人天生殘疾,窮困潦倒,疾病纏身,人人都可憐他,捐錢給他;第二個人勤奮能幹,聰明富貴,有錢有勢,廣行善舉,利益民衆。

  這故事中的上帝,我們可以理解爲如來藏,我們向如來藏要什麼,就會幻化顯發我們相應境界。發願幫助大衆的人,就會擁有幫助人的能力;發願受大衆幫助的人,就會擁有被人幫助的條件。

  我們打坐、持咒、念佛、誦經等,就是爲了熏修末那識,讓末那識認可和接納這種生活、思考模式,從而達到轉識成智的目的。

  咒語,又稱真言、大陀羅尼、大總持。本尊的全部加持融攝在這一句密咒中,是我們與本尊相應的載體和媒介。向本尊祈禱便是咒語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密法修持中,所持咒語但以梵語念誦而不作翻譯解釋,就是因爲我們用直白語言祈禱,末那識會本能的懷疑和唱反調,就造成扭曲和走樣。因此,所謂的密主要是針對末那識保密,而藏識是無所不知的,所以就會按照咒語的意思無礙幻化。當幻化出來的境界被末那識認可接受了,也就被熏修了。

  由此可知,意識通過末那識與藏識溝通,就是煩惱;意識直接與藏識無礙溝通,就是菩提。佛性經末那識傳遞到意識,就是“識”;直接透顯給意識,就是“智”。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享受自己營造的世界,面對的一切“人、法、物、事”都是…

《大乘攻略:前學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