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憂無汙染

  249、無憂無汙染

  “無憂無汙染”:內心安甯,不焦慮,不抑郁,遠離貪著和染汙。

  生命輪回,來自于“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由于“我執”産生欲望,爲了滿足自我的欲望而努力作爲,以求得快樂或回避痛苦。所有人的內心的情緒、困擾和糾結,都來自我執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糾結,亦是起源于兩者內心的我執的沖突。我執的作用就是對內充滿內疚,對外製造抱怨,令自己和他人都極度痛苦。而我執也在痛苦中獲得生存能量,推動輪回。煩惱和嗔恨來自糾結過去,焦慮和抑郁來自恐懼未來。如何從中脫離呢?

  佛教擅長治心,佛稱大醫王,專以治療衆生心病爲己任。“心”是決定衆生苦樂升沈,乃至國土世界汙染清淨的關鍵。《雜阿經》卷十雲:“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雲:“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法句經》雲:“洗除心垢,如工煉金。”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見地與修行》中所說:“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可以認爲是訓練心的方法。”佛教的修行體系,從皈依、發心到戒定慧叁學、叁十七道品,大乘菩薩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爲治理自心而設計。

  一、正信佛法,皈依叁寶:

  正確的信仰可以提供人生安身立命之大本。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和方向盤,也是進行心理鍛煉和治療的必要指導。佛教修行的第一步——叁皈依,能予人堅強的精神支柱,使人在茫茫宇宙、滔滔人海中找到可靠的歸宿,心靈得以安頓。

  二、持戒攝心,防非止惡:

  持戒,乃佛教諸乘諸宗修行的基礎。持戒,是通過觀察思考,自覺求受佛戒,並依戒律之規範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佛教各種戒,皆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核心。大乘菩薩戒督促受持者力行諸善、恪盡利樂衆生職責。持戒能使人避免殺害、貪汙、盜竊、淫亂、縱欲、辱罵、挑撥、酗酒、吸毒、賭博等惡行,淨化社會環境。持戒者因行端走正,心安理得,能保持安然平穩的心態,如《法句經》偈所言:“持戒者安,全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多歡。”

  叁、忏悔惡業,放下包袱:

  忏悔,是多種宗教通用的重要修行方法。佛教忏悔之旨,在于清洗惡業、過錯的積垢,放卸心理包袱,自我寬恕,使心從罪過錯誤的重壓下解脫,得以安然、純淨、輕快。佛教忏悔有具相忏、羯磨忏等方式,在僧衆或佛像前坦白發露過錯,自我譴責,表示悔過,決心永不再犯。密教多以修金剛薩埵法忏悔。佛教特有的實相忏,是最有效的忏悔,以佛法的智能觀罪業、過錯本空,無能犯所犯、能忏所忏。如《觀普賢菩薩經》所雲:“若人欲忏悔,端坐念實相,衆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六祖法寶壇經》雲: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

  四、大慈大悲,寬恕他人:

  慈悲,是對衆生拔苦予樂的深度同情、利樂、仁愛之心,將慈悲擴展至無條件、無分別,普遍于全宇宙一切衆生,名“大慈大悲”。經雲:“佛無一切心,唯有悲心在。”佛教重視對慈悲心的培養,諸乘共修的“四無量心”中的慈無量心、悲無量心,通過觀想,將慈悲擴展至無限,可軟化心靈、培養高尚品質,有效對治冷漠、殘酷、怨恨、憤怒等不良心態。

  五、禅悅法喜,享受喜樂:

  喜悅、歡樂、愉快,是最佳的心靈營養品,常懷喜樂,給人喜樂,能使自他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佛經中常說“法樂”、“禅悅”、“法喜”等,爲“四無量心”中的第叁“喜無量心”。“喜樂”爲涅槃的功德之一,獲得現前、後世乃至究竟的安樂,是佛教的目標。

  六、看破放下,甘心平凡:

  “舍”謂舍棄、放下、放松,是有益的心理狀態。舍,主要指舍棄心中盤踞、粘著的貪占、憤怒、嫉恨、憂愁、焦慮、散亂等不良情緒,舍棄貪惜吝啬,斬斷不應有的情絲等,使心寬松、平靜。南泉祖師說:“平常心是道。”“舍”能令激動的心平靜,緊張的心放松,堵塞的心開通,是調節自心的重要修法,是“四無量心”中的第四“舍無量心”。我們的煩惱不是擁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遠的人、無幹的事,放不下外界的風言、他人的非議,放不下身上的包袱、前途的期待。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面子上自我折磨與耗損。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急,跑得快,而是怎樣放得下,事無所祈,情不旁顧,平靜淡泊。

  馬祖雲:“道不用修,但莫染汙。”當知法由心生,道由心悟,禅宗初祖達摩大師曾提出“報怨、隨緣、無所求、稱法”四行。首應笃信業報,忍苦耐勞,淡泊自甘。次應通達諸法無我,得失隨緣,而不以物累心。此兩者可獲得“無憂”。再次常宜精神內安,不希名利,不貪享樂,亦不向外求玄。更重要的是,一切行動都要隨順正理,契合中道,即所謂“稱法行”。此二者便是“無汙染”。

  良寬大師雲:“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囊中叁升米,爐邊一束薪。誰問迷悟迹,何知名利塵。夜雨草庵裏,雙腳等閑伸。”

  袋裏有米,還擔憂什麼?爐邊有柴,還忙碌什麼?

  攝心爲戒,接納爲定,解脫爲慧;勾招起貪,排斥動嗔,煩惱爲癡;甘心平凡,廣行祝福,自我喜悅。

  《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

  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于陽虎曾經施暴力于匡地的人民,孔子與陽虎長得又很相似,于是匡地的人便以爲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主宰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铠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圍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悅,拿起兵器便要與他們對戰。孔子見了,立即製止子路說:“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講授詩書,不學習禮樂,那是我的過錯啊。如果以闡述先王之道,喜歡古代典章製度作爲過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安排。來,你來唱,我來和。”

  子路聽了夫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開始彈唱,孔子和著音樂唱起來,其音曲甚哀,唱了叁遍之後,匡人知是聖人,並非陽虎,于是脫去戰甲,離開了。

✿ 继续阅读 ▪ 甯靜無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