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適時論信仰

  244、適時論信仰

  “適時論信仰”:經常參加佛法的討論和共修。

  在我們學修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疑惑,應該向善知識多請教,積極參加佛法的討論和共修,由此獲得正見,這是最吉祥的生活。佛法深奧如海,我們必須真誠地去明了教理教義,實踐于日常生活。經常與對佛法有認知及實踐者座談、討論和研究,會更快速了解佛法,我們絕不能錯過向智者學習佛法的機會。不管是心被煩惱困擾,還是歡喜時,都是研修佛法的適當時機。

  教育有四種:言教、身教、境教、製教。大衆在一處和合共修,就是境教。在大衆共修的清淨環境中,自然會提起道心,精進用功,如同《佛說阿彌陀經》所描述的淨土世界:“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大衆至道場共修,所聞、所見皆是善法,身口意叁業就容易清淨,當下就是淨土。

  依靠共修的緣起力量,能大大增上其不可思議的功德。佛陀問弟子:“給你一滴水,怎樣才能讓它不幹?”弟子們答不上來。佛陀說:“讓它融入大海。”滴水入海,同海廣大,參加共修活動的每個同修,均可同時具足共修的功德利益。尤其對在家居士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增長福報,清淨業障,獲得各種法益,與衆生結下清淨法緣的共修機會。

  在家修行的佛子,因世俗瑣事牽累,很難有機緣念修足量的聖號和心咒,甚至很多居士沒有早晚功課的習慣。組織各種共修和佛學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熏陶居士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修行的習慣,對一些簡單易行而又非常殊勝的日常修法重視起來。如供香、水、花、燈、果、茶、念佛、誦咒、誦經等等。

  個人在家用功,若遇到外境的幹擾及誘惑,容易懈怠,不容易攝心專注:剛剛靜下來打坐,電話響了;剛接完電話,又有鄰居或快遞員來按門鈴等,容易讓自己分心。好容易靜坐了一段時間,又想下座喝口水,喝完了水又想看看新聞、查查金融行情…對于這些障礙修行的外緣,難以放下,就無法專心用功。

  經論中指出,衆人共修之功德是各人所修功德的總和。也就是說,如果一萬人同時參加共修,每個人于共修期間所造善業都將增長一萬倍。事實上,無論善業或惡業,若衆人共同協商、參與,每人都將得到一份相應的功德或罪業。例如一千人同時密謀殺害一人,待到果報成熟之時,千人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受殺害一人之果報。而衆人共同交流佛學所造之善業功德也與此理相同。有人錯誤地認爲個人念誦功德較大,集體共修功德較小,這些見解都是對因果關系不十分信任所致。作爲一個修行者,我們應相信佛陀的教言,特別是對因果要生起堅定的信解,值遇大型法會時,一定要積極參加。

  《法華經》記載,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有十六個王子同時發心出家,並一同宣揚《法華經》,最後十六人皆成佛道。《八十八佛洪名寶忏》也記載: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與叁千人共同誦持五十叁佛名號,因此共修因緣,叁千人分別于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中成佛,可見共修因緣所得果報之殊勝。馬祖大師建立叢林道場,讓出家僧衆能共同修行,共成佛道。法演禅師說:“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弊宿經》弊宿王和童女迦葉探討的故事:

  弊宿說:“惡行死後要墮入地犾,十善的人死後皆生天,我難以相信此說,因爲我從未見過有死去的人回來報信。”

  童女迦葉答言:“有智之人,應從譬喻中獲得領悟。比如有盜賊屢犯王法,被國王捕獲拘禁,下令斬首,此賊溫言軟語乞求行刑者:“請您暫且放我回家,辭別親知故舊,然後再回來受刑吧!”弊宿長者,那行刑人會放他回家嗎?”“不會。”“同爲人類,尚且不放,何況身死命終,墮入地獄,無情的獄吏鬼卒,豈肯放他回來報信!”

  童女迦葉:“比如有人墮于茅廁中,全身屎尿,汙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淨洗,香湯沐浴,衆香塗身,換上華貴衣飾,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再投到茅廁中去嗎?”“不會。”“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人間地面臭穢不淨,天神們在離地面幾百裏處,遙聞人間臭味,臭于茅廁糞坑,生天者飽享五欲之樂,快樂無比,豈肯再返回人間報信?”

  弊宿又說:“我有個親戚,淨持五戒,按沙門、婆羅門之說,他死後應生于忉利天,他臨終前,我曾囑托:“你若生天,見實有天堂,請來告訴我一聲。”但他命終之後,並未來報,他是我的至親,不應失約而不來報,這不是說明沒有什麼後世嗎?”迦葉答言:“人間的一百年,只當忉利天一日一夜,也以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忉利天人壽命千歲。你的親戚生前淨守五戒,命終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後,也許會想:我剛生此外,先娛樂遊耍兩叁天,然後再去報信吧,弊宿你說,縱使他來報信,你能見到他嗎?”“不能,等他來報,我已死去多年了。”

  經過多次討論,弊宿心悅誠服的皈依叁寶。

✿ 继续阅读 ▪ 自製淨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