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忍耐與順從

  242、忍耐與順從

  “忍耐與順從”:歡喜的接受,發自內心的尊重,溫和而又包容。

  自卑者擅長批判,內疚者喜好攻擊,忍辱者顔色和悅,包容者博愛萬物。“忍耐與順從”就是寬恕之道:寬恕自己是智慧,寬恕別人是慈悲。

  《佛說罪福報應經》雲:“爲人端正顔色潔白晖容第一,手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優婆塞戒經》:“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顔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

  佛教最具慈悲精神。佛教的慈悲教化有八種特性:包容性、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普遍性。佛教沒有遠近、敵我、叛教者或不可觸者之分,所以稱作慈悲教化,或者叫非暴力教化。

  忍辱是慈悲的基礎。忍辱波羅蜜的圓滿,是完全由自我心地下手,滅除自心之貪、嗔、無明、怯弱而獲得圓滿。忍辱並非是在修世界上下功夫,因爲“衆生煩惱無有窮盡”。然而以調伏自心之法,卻能消除沖突。我做不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但我可以滿意所有的人! 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我完全做不到;滿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譬如,有人擔心腳被荊棘刺傷,而想以牛皮鋪滿大地,以免行走時的憂患。智者問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麼?”他說:“避免腳被刺傷。”智者教導他:“不必如此,只需將一塊牛皮墊在腳底,就能永遠不受傷,何需用那麼多牛皮鋪滿大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忍辱波羅蜜的安立:

  一、不是期盼讓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

  如果觀待一切有情全都遠離暴惡,才能安立圓滿忍辱度,則應成諸佛都未圓滿忍辱度,因爲如今世間仍然遍滿了惡人。

  二、調伏自心便能達成目的:

  此處“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敵人和所有對立面。若想從外境上消滅所有敵人,根本無法辦到;而向內調伏自己的心,便能滅一切敵。因爲“敵人”、“對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調伏自心,一切敵對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無敵”,就應降伏自心,而不是去一一降伏外敵, “心中無敵”即“天下無敵”,滿意別人,快樂自己。

  如此,忍辱度的圓滿並非是期待有情離惡而安立。調伏自心即能滅除一切怨敵,所以忍辱度的圓滿,是完全由自心滅除嗔怨等修法圓滿而安立。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中圓滿。完整的心靈解脫,也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的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六波羅蜜多經》:“複次,若諸有情爲彼叁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藥叉、羅剎而來侵害,菩薩唯將安忍波羅蜜多能破彼軍,乃至八萬四千煩惱怨賊,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滅之。非唯如是,天魔大軍煩惱怨賊,乃至極下微小怨賊,亦以安忍而調伏之。是名安忍波羅蜜多。”

  通過圓滿忍辱波羅蜜,而産生寬恕、溫和、包容和慈悲。“天稱其爲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爲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切萬法都是光明顯現,一切現象都是本來圓滿,一切天地萬物都是諸佛壇城,一切衆生都是如來不二化身。

  寬恕自己就是業盡情空,因爲業障本空故;寬恕別人就是度盡衆生,因爲緣起無自性故。“忍耐與順從”就是悲智雙運。

  牛糞的故事:

  蘇東坡學佛多年,悟性甚高,頗能領會佛法妙谛。蘇東坡和佛門高僧多有來往,尤其和佛印禅師,過從甚密。

  一日,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師打坐,蘇東坡覺得身心愉悅,于是問禅師:“禅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喔,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禅師接著反問蘇東坡:“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佛印禅師聽了也很高興。

  蘇東坡自認占了優勢,欣喜之余,逢人就說:“我一向都輸給佛印禅師,今天我可贏了!”

  消息傳到蘇小妹耳中,天資聰穎,才華出衆的蘇小妹卻正色的對蘇東坡說:“哥哥!你輸了,徹底的輸了!佛印禅師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中有牛糞,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糞!”

✿ 继续阅读 ▪ 得見衆沙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