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及時聞教法
“及時聞教法”:隨時地聽聞正法。
佛教的入道要門有很多種,有的從信仰入門,有的從義解入門,有的從慈悲入門,有的從智慧入門。但基本來說,聽聞正法是入門的必經之路。聞法應有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的心態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叁種失。”也就是說,聽聞佛法不能有先入爲主的觀念,不能心懷成見,不能心生排斥,否則就像一個杯子,由于覆蓋、裂縫、有雜物,再好的法水也裝不進去,即使裝進去了,也會變質;又像在地上種植播種,由于土地堅硬、雜草叢生或種子沒有生長的助緣,就不可能生根發芽。應該要用恭敬心、清淨心、柔軟心、稀有心、至誠懇切的心聞法,才能獲得法益。
聽聞正法能令我們獲得究竟覺悟。在這個世間沒有比聽聞正法更殊勝的事了。《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雲:“佛以法爲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如是認知,每次聞法時相續中定會充滿歡喜,無需強迫,自會以大歡喜心聞受。認識到佛法的珍貴,建立正確的聞法心態:恭敬正法、恭敬法師、不輕正法、不輕法師。
第一、極爲敬重正法:應作是念:“依此正法,能得大利益,此法極爲殊勝。我今有此善根,悉爲佛法所賜。”如是敬重正法,視其爲無上對境。
第二、極爲敬重法師:應作是念:“父母養我色身,法師育我法身,法傳自師處,生生世世利益我,此恩德無量無邊。”有此感恩之心,遂會敬重法師。即使法師功德與己相等,或不如己,亦不輕慢,極爲敬重。
第叁、于法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正法。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法甚是粗淺,乃對初學者所宣之法,于我上根者而言,聞此種法無何意義。”或想:“此法我早已了知,無必要對我重複宣說。”
第四、于法師不生輕蔑:即不輕視法師。所謂輕蔑,即作是念:“此人水平尚不如我,如何能講法。”或想:“此人種性低劣,能力甚差。”此等皆爲輕蔑之心,應當斷除。
《賢愚經》中“鳥聞比丘法而生天”的故事:
佛陀時代,有位精進用功修道的比丘,飯後到祇樹給孤獨園經行,經行完畢,便誦經用功。比丘的聲音十分清揚、幽雅,尤其是誦經時的聲音,更是無比莊嚴。這時候,天空飛來了一只鳥,這只鳥聽到如此莊嚴的音聲,感到十分歡喜,就停在一棵樹上,心生恭敬地聆聽比丘誦經,絲毫沒有注意來了一位獵人,正准備弓箭要射殺它。獵人一箭射來,這只鳥立即命終。
由于它在往生前,是一念專注、恭敬法喜地聽著比丘誦經,所以立刻生到忉利天,相貌端正,身上散發著耀眼、奇異的光芒,其他天人都無法相比。天人懷著感恩的心,帶著無數的天花,來到比丘面前,向比丘恭敬頂禮,以天花供養比丘。
比丘便問:“請問您是何人?爲什麼要對我問訊、頂禮、供養天花呢?”天人回答:“我過去生是一只鳥,因爲聽到您誦經的聲音,感到非常地歡喜,所以就停在樹上聆聽您誦經,在那時被獵人所射殺,卻因臨終前的一念法喜,得以生到忉利天,享受天福。這都要感恩您!”
比丘聽了也很歡喜,便對天人闡說種種勝妙的佛法,天人聽了之後,心開意解,立刻證得須陀洹果。
阿難問佛:“爲什麼這只鳥只是聽聞比丘誦經,就可以生爲天人,並且又證得須陀洹果呢?”
佛告訴阿難:“如來所說的法是十分地甚深、微妙、殊勝,像這只鳥,只因爲聽了比丘的誦經聲,對于法音感到法喜充滿,就能獲得無量的福德,更何況是人呢?如果有人能夠對佛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且能夠持之以恒地信受奉行,他所獲得的果報是無可計量的,必定是遠遠地超過這只鳥所受的福德!”
“在樹上聞法頓悟”的故事:
八百年前,有名的精神導師當巴德謝在東藏創建了噶陀寺。有一次,他在那兒要傳授一項重要的金剛乘灌頂和密續教法,寺院寬闊庭院的每一寸土地上,甚至環繞寺院建築物的屋頂及附近的房子上,都擠滿了虔誠的人。
有叁位行乞瑜伽士,來自安都荒蕪山區的嘉絨地區馬爾康的梭摩人西拉堅參、松崗人拉巴桑、卓斯甲人西拉多傑,他們手持拐杖,長途跋涉抵達噶陀。他們到得太遲了,連寺廟的山門都進不去。他們毫不猶豫得爬上遠處的一棵大樹,攀在最高的樹幹上,遙望遠方,一覽無余。
當地有些農人笑著說:“樹梢上那叁個虔誠的傻瓜真是白費功夫,他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得到的卻那麼少。”
樹上叁位褴褛的瑜伽士,隔那麼遠,雖然不能了解灌頂的所有內容,卻可以看見密乘傳法儀式的全貌,如此,他們就可以被允許得到密續教法的口傳。
他們的信心和虔誠是如此堅定,他們的慧眼一點也不被遮蔽,在所有群衆中,惟獨他們叁人當下自內心體驗到灌頂的甚深意義。當他們聽到當巴德謝的聲音時,雖僅僅是耳聞,卻馬上接上宿世法緣。在祖師無比的加持和他們的虔誠心水乳交融的刹那契入大圓滿心性,瞬間便證到不可動搖的精神開悟。
當巴德謝祖師雖然與他們叁人之間隔著萬千徒衆,但瞬間不建自立的師徒關系,密不可說。兩方心意相契之下,當巴德謝欣然告示大家:“此次傳法的一切功德與完全加持都融入了叁位嘉絨人心中。”
後來,他們廣傳內密叁部之解說,並依大悟境智中之一切流露而著述《密意開悟》等論典。回鄉後,叁人還倡建察科寺等許多佛寺,爲噶陀教法在嘉絨的弘揚盡了畢生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