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知足並感恩
“知足並感恩”:知足常樂並深懷感恩之心。
佛法倡導中道和慈悲,提倡“知足常樂,感恩衆生”。
知足,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中道心態,不是安于現狀的驕傲自滿。《大學》曰:“止于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已處于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爲,心有余而力不足。《道德經》雲:“禍莫大于不知足。”
我們經常會想我們沒有什麼,沒有房子沒有汽車沒有更多的錢…爲了擁有而不斷地向外追求,結果是永遠填不滿。因爲它是一個貪心的深淵,在這個深淵裏什麼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佛教稱其爲“餓鬼”。餓鬼肚子大喉嚨細的身體形象其實表達了我們的貪心和不滿足的心態。
近代的弘一律師,淡泊物質,隨緣生活。一條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爛爛的;一件衣服穿了幾載,縫補再縫補,有人勸他說:“法師,該換新的了。”他卻說:“還可以穿用,還可以穿用。”
出外行腳,住在小旅館裏,又髒亂、又窄小,臭蟲又多,有人建議說:“換一間吧!臭蟲那麼多。”他如如不動地說:“沒有關系,只有幾只而已。”
平常吃飯佐菜的只有一碟蘿蔔幹,他還吃得很高興,有人不忍心地說:“法師!太鹹了吧!”弘一大師恬淡知足地說:“鹹有鹹的味道。”
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爲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系縛,貧窮不曾以爲苦,富裕也不曾以爲樂,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知足常樂就是:不論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電影《一代宗師》中,趙本山飾演的太極拳宗師說過一句令人笑噴和警醒的話:“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褲衩!”
一個人擁有多少並不重要,有什麼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我們對擁有的不知足才是最大的貧窮,所謂“最大的貧窮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知足的人善于發現我擁有什麼。學會了知足也就學會了珍惜;有了珍惜,就會有感恩。生活的質量不能以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衡量,也不能以身體相貌的美醜來衡量,更不能以年輕亦或年老來衡量,而要以內心有沒有知足和感恩來衡量,生活在感恩中的生活是質量最高的生活。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體現了佛教的知恩報恩和慈悲救贖思想。所謂“報四恩”,是指“一父母恩,二師長恩,叁國王恩,四施主恩”(《釋氏要覽》)。也有的經典說是“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主恩,四叁寶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是其實質都旨在強調要盡孝還報于家庭、國家和整個社會。四恩思想的理論基礎來自于佛教的平等思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說不能盡。二衆生恩者,無始已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互爲父母,各有大恩故。叁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大自在。叁十叁天,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衆生,悉皆安樂。”
《雜阿含經》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告誡弟子:“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爲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複大恩?”
佛法講平等,佛教所說的衆生之中,不僅包含了有情感的人與動物,還包括了像草、石等物種。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們要善待所有的生命。佛教“緣起”論,是說整個世界都存在著“此有故彼有”和“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系,人與人、人與自然界都是相互依存的,知恩報恩便是呵護良好依存關系的最上之法。
意大利女探險家獨自穿越了塔克拉瑪幹沙漠。當她走出沙漠之後,她面對沙漠跪下來,靜默良久。有記者說:“祝賀您征服了沙漠!”她極爲真誠的說:“我不認爲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謝塔克拉瑪幹允許我通過。”
經雲:“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和合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緣條件。以人類生存的條件來說,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生存的環境沒有汙染,是環保因緣;到公司上班,學校上課,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緣;回到家裏,打開電視或收音機,就可以欣賞到美妙的歌舞或音樂,這是視聽因緣……,有了以上諸多因緣的巧妙組合,生活就有了快樂和幸福。人類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緣也是如此。世間的萬事萬物,需要靠種種因緣條件才能成就生長,這種種因緣條件,是生存的泉源,是恩德的所在。人從出生到年老,正是受這許多恩德的賜予,才成就了一生。
我們時常懷抱一顆“知足並感恩”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自能包容一切,善盡己責,是非煩惱、嫉妒瞋恨自然會消失于無形,幸福美滿的人生自然會獲得。
《寶王叁昧論》:“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易動;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逍遙,以遮障爲解脫,以群魔爲法侶,以留難爲成就,以敝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以布德爲棄屣,以疎利爲富貴,以屈抑爲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莂,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人,若不先居于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我們應該以這種見解來指導生活,這樣就能真正在內心培養起知足與感恩,感恩一切事物和所有的人。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知恩者,雖在生死,善根不壞;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贊知恩報德者。”
《孔子家語》謙抑知足的故事: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參觀,看到一只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問:“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右,作爲勸誡的器皿。”
孔子說:“我曾聽說過這樣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作爲鑒誡,常常將它放置于座位的右邊來警惕自己。”說完,孔子回過頭來對弟子們說:“放水進去試試看。”一位弟子把水灌了進去,恰到好處時,它便端正,繼續加水,水滿了它就傾覆。
孔子看了,歎息說道:“唉!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疑惑,問:“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什麼辦法嗎?”孔子說:“聰明睿智而能自安于愚,功蓋天下而能謙讓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卻能守之以怯懦,擁有四海的財富,但能謙遜自守,這是所說的謙抑再加謙抑的方法啊!”
關于感恩的故事:
1、越人寇不韋爲避兵災逃至剡溪。困頓中,徘徊于天姥山下的他與妻子在一株極其繁茂的大樹下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寇不韋舉起斧頭想砍下樹枝當柴燒。妻子阻止他說:“我們能活下來,多虧了它。我們應該像敬仰自己的慈母一般感激它。”
2、日本歌伎大師勘彌在戲裏扮演一位古代徒步旅行的百姓,要上場時,門生提醒他說:“師傅,你的草鞋帶松了。”他回了一聲“謝謝你”,然後立刻蹲下,系緊了鞋帶。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臺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剛系緊的鞋帶又弄松。顯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帶子來表現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憊。有位記者到後臺采訪,看到了這一幕,他問勘彌:“您爲什麼不當場教那位門生呢
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谛。”勘彌答道:“要教導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教導他學會感激別人對自己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