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恭敬與謙讓

  239、恭敬與謙讓

  “恭敬與謙讓”:保持虔誠恭敬,又能謙和禮讓。

  佛教裏的很多儀軌,很多信仰的形式是熏染我們身心、陶冶情操和培養恭敬心的善巧方便,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方式。

  佛教的燒香和禮拜,也是培養恭敬心。燒香拜佛的人,氣質上總帶那麼一點恭敬和謙讓,沒有所謂的粗野之相。因爲當我們把身體伏下去把頭磕下去的時候,心自然也就變得柔和了,所以禮拜有調服我們傲慢心的作用,“禮爲折慢幢”。禮拜本身也是我們內心有恭敬的表現,而當我們內心帶著恭敬去禮佛時,這個恭敬心也會因我們的禮拜而越來越強越來越大,因此禮佛拜佛和燒香反過來也使我們內心的恭敬謙卑得到了強化,這就是佛法講的熏習。種子起現行,現行反過來熏習種子,內心恭敬的種子變成行爲,行爲反過來也使恭敬心謙讓心的種子得到強化,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恭敬心是我們得到佛法利益的關鍵,有恭敬心就能得到利益,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現在學校也注意這種情操教育,通過升國旗奏國歌等儀式來培養孩子們的集體意識以及崇高的心態。

  《論語》記載: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五種美德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他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靠“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取得了所到國家聞政的權利,這也是今天我們要學習和繼承的五種處世美德。

  一、溫,是指溫文爾雅。處事溫和,從容不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自以爲是、盛氣淩人。在遇到利害沖突時,有寬闊的胸懷,有海納百川的境界,溫厚待人,溫厚待物,善待人生的一切利害得失。

  二、良,是指平和善良。用善良和平的方法爭取成功和財富。良善是成功的基本素養。人生在世需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在學做事前先要學會做人。在與人交流時,要善良可親,語言文明,體現出良好的涵養。講話時語句文雅,語氣檢點,以示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友好。

  叁、恭,是指待人恭敬,爲人處世既要自尊自重,又要尊重他人。不但要尊重領導,而且對同事、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也都要尊重,一視同仁。恭,體現在處事上是謹慎而無私。

  四、儉,就是節約,生活儉省節製,克己奉公。不能隨心所欲,惟我獨尊。言語舉止、衣著打扮不能過分張揚。服飾得體,既要莊重樸素,又要大方整潔。

  五、讓,就是謙虛忍讓,有崇高的信念,有豁達的胸懷。爲人處世謙虛謹慎,禮貌文雅,妥善地協調人際關系,更好地服務于大衆,服務于社會。

  簡而言之,“溫良恭儉讓”就是:溫,面慈貌和,望之俨然;良,心地純善,利他無私;恭,如見大賓,平等恭敬;儉,心安于道,簡約淡泊;讓,自卑尊人,進退合禮。

  負荊請罪的故事:

  蔺相如因爲“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爲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時期,宰相張延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爲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幹預。宰相看罷來信,做詩一首:“千裏家書只爲牆,再讓叁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叁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叁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延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卻是鄰裏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宋稗類鈔》中記載的故事:

  宋朝有個名叫蘇掖的常州人,官至州縣監察官。家中十分有錢,但卻非常吝啬,常常在置辦田産或房産時,不肯付足對方應得的錢。有時候,爲了少付一分錢,他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他還最會趁別人困窘危急之時,壓低對方急于出售的房産、地産及其他物品的價格,從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備買下一戶破産人家的別墅。竭力壓低房價,爲此與對方爭執不休。他兒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道:“父親,您還是多給人家一點錢吧!說不定將來哪一天,我們兒孫輩會出于無奈而賣掉這座別墅,希望那時也有人給個好價錢。”蘇掖聽兒子這麼一說,又吃驚,又羞愧,從此開始有所醒悟。

✿ 继续阅读 ▪ 知足並感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