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美德堅不移
“美德堅不移”:努力遵行正法,維護高尚的品德。
《大學》“富潤屋,德潤身”,一個人有財富會使他的身體和生活得到滋潤,一個人有道德會影響周圍的人。德性是一種看不見的財物和資源,不僅對我們今生今世來說是資源,而且還會影響我們的未來。
佛教所傳承的美德就是慈悲和智慧,它體現于“自他相換”的菩提心。寂天菩薩《入菩薩行》雲:“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自他相換法”就是作旁觀者時努力體諒當事人的情感,作當事人時則努力把自己的情緒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通過這兩種行爲的努力,慈悲和智慧的美德得以顯現。隨著前一種行爲,産生了寬容仁慈、和藹可親、公正禮讓的慈悲美德;而伴隨第二種行爲則産生了高貴莊嚴、優雅得體、自我克製的智慧美德。此時,我們便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爲,堅持生活的原則,保持生命的覺醒、尊嚴、甯靜和平和。
藏傳佛教大德恰卡瓦格西曾問霞喇瓦格西:“我見過“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法句,不知此法深淺如何?”霞喇瓦格西回答:“尊者,如果你不想成佛,則此法也就沒關系,如果想成佛,則除此之外更無方便。”恰卡瓦格西依此專一觀修六年,徹斷了我執。
中國傳統的儒家美德則分爲“修身”、“齊家”、“治國”叁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是博大精深。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大學》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爲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准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等。
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爲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爲,助人爲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生活中處處有美德。原諒失敗者之心,學習成功者之路,處事方圓得體,待人寬嚴合宜。擁有一顆慈悲智慧、誠信善良、寬容喜悅的心,凡事以寬廣的胸懷去坦然面對,包容別人的失誤,改正自己的過錯,生活就會洋溢美滿,散發光明,輕松安樂。
《史記•禮書》雲:“洋洋美德乎!宰製萬物,役使羣衆,豈人力也哉!”
德國語言學家“麥克斯•穆勒”說:“佛陀是他所倡導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經曆豐富的四十九年的布道生涯裏,他以行動诠釋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佛的道德准則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
“道楷禅師棄絕名利”的故事:
唐朝道楷禅師出家時,曾在父母面前發了重誓:“不爲利名,專誠學道,苟渝願心,當棄身命。”得道後,大闡禅門宗風,遠近聞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賜紫方袍,谥號定照禅師,以示表彰。禅師謝恩後,向來使說明原因,不肯接受賞賜。皇上再次降旨,禅師仍然堅辭不受,由此因抗旨獲罪,並將發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禅師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師稱病便可免刑。官吏問道:“你是否患病?”
“沒病。”禅師答。
“聽說身上有瘡疤。”
“以前有,現在好了。”
官吏讓禅師再考慮考慮,禅師說道:“你的厚意我領了,但不可以妄語求安。”于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湧。
“公孫弘清廉謙讓”的故事: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爲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就因爲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叁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爲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衆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叁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爲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