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幫助衆親眷

  234、幫助衆親眷

  “幫助衆親眷”:主動幫助親戚眷屬們。

  佛法是超世間而又適應世間,所以世尊說法,訓誡世人孝順敬畏,慈悲平等,養親盡忠。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說:“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是釋迦世尊在兩千五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應具的准則。

  儒家五倫,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無非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關系。民國太虛大師積極倡導人間佛教,說:“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間生活,而導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同時代的印光大師也諄諄告誡在家弟子,學佛應從做人學起:“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爲名教罪人,何能爲佛弟子?”

  佛教的慈悲平等是究竟的倫常。慈是慈愛衆生並給予快樂,悲是悲憫衆生並拔除其痛苦,二者合稱爲慈悲。慈悲就是“與樂拔苦”。慈悲就是感恩、寬厚、恕道、憐憫、同情,就是大愛。慈悲是由自愛出發最後歸結爲純粹的大愛。人都有自愛,進而有情愛、渴愛,不僅感受自己的悲欣,也能感受他人的悲欣,能以親切的情愛關懷親屬,進而擴展爲博愛一切衆生。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雲:“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

  佛教的慈悲是建立在緣起說和無我說的基礎上的。按照緣起說,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獨立存在。同樣,每個人都與其他衆生息息相關。從叁世因果關系來看,其他衆生也可能在過去世就是自己的父母、親朋眷屬。這種人與人的密切相關性是慈悲的出發點。又據無我說,人並無實體的“我”存在,由此産生自、他一體的觀念,進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

  《善生經》雲:

  善生,夫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爲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爲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叁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

  《阿含經》中佛陀照顧生病比丘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阿難在僧團駐地周圍散步時,見一病僧臥于糞穢中無人照顧。佛便上前問他:“比丘,你得了什麼病啊?”

  病僧回答說:“弟子腸胃不適,得了痢疾病,世尊。”

  “有侍者嗎?”

  “沒有,世尊。”

  “爲什麼其他比丘衆不照顧你?”

  “長老,因爲我沒有照顧過他們,所以他們不來照顧我。”

  佛陀聞此,便對阿難說:“阿難,你去取水來,我們一起給他洗一洗怎麼樣?”

  “可以。”阿難回答說。

  于是阿難提了水來,佛陀親自倒水,阿難給病僧洗濯全身,並將他擡到床上,讓他休息。事後,佛陀召集全體僧人開會,問他們爲什麼不去照顧老弱病僧。衆僧回答說:“他從來不照顧我們,所以我們不想去照顧他。”佛陀便告誡他們說:“你們這些出家的比丘衆,都遠離了父母,割親舍愛,如果不互相照顧,以後有誰來照顧你們?諸比丘衆,如果你們願意侍候我,就應該看護患病之人。”

  佛陀就是這樣隨時隨地教化弟子。

  《小笑話二則》:

  懶人家庭:

  有一家人都非常的懶惰,爸爸叫媽媽做家事,媽媽不想做就叫大姊做,大姊也不想做就叫妹妹做,但是妹妹也不想做就叫小狗做。有一天家裏來的客人發現小狗在做家事,很驚訝,問小狗:“你會做家事?”小狗就說:“他們都不做就叫我做呀!”客人更加驚訝:“你會說話?”小狗:“噓!小點聲!不然他們知道我會說話又叫我去接電話!”

  屌絲自嘲:

  我們公司是一個好單位! 我們雖然下班晚,但是我們上班早啊! 我們雖然休息少,但是我們值班多啊! 我們雖然冬天冷,但是我們夏天熱啊! 我們雖然放假晚,但是我們開工早啊! 我們雖然工資低,但是我們工作多啊! 找工作,就該選這樣的!拿最少的錢,上更多的班,放更少的假!

✿ 继续阅读 ▪ 行爲無暇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