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布施好品德
“布施好品德”:廣行布施,傳播善法。
布施是善行的一種方式,它不僅是物質上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傳播佛陀的教法。佛教以布施利益人群,也以布施抑製個人的貪著。一個人想獲得心靈上的成長,就要無我布施,協助需要幫助的人,令他人獲得利益和快樂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安樂。佛法提倡以般若空性作指導,廣行衆善。
布施略分爲叁種:
一者財施:指不僅不侵占他人財物,還要將自己的衣食、醫藥、金錢、房産,乃至體力、身體器官、生命布施給他人,其中布施的錢物等稱爲外財,身體器官、生命稱爲內財;
二者法施:指稱贊叁寶,爲他人應機開示叁乘佛法的內涵,使其種下覺悟的種子;
叁者無畏施:指不僅不侵害他人,反而要以言語、行爲等消除他人的恐怖畏懼。
在佛陀的過去世,生命也曾布施出去,顯現了佛陀的慷慨、慈悲和偉大。佛陀賜給衆生的真正無價之寶是大慈大悲的法布施。當—個人以純淨的心接受佛法,實踐真理,他將離苦得樂,歸于安甯。接受和實踐佛法,可以令殘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貪婪者變的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寬恕,令愚癡者獲得智慧。實踐佛法不僅于今世獲得幸福,在證悟涅槃後,將獲得究竟解脫。
佛陀教化吝啬人的故事:
從前有人非常吝啬,他從來都不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甚至連“布施”這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仿佛話一出口,自己的財物就有所損失。
佛陀爲了教化此人,開示他道:“一個人這一世之所以富有、尊貴、莊嚴,跟過去世的布施有關。”這個人深受觸動,但是他仍然無法像別人那樣順利布施。他對佛陀說:“世尊,我也很想幫助別人,用自己的財富救濟窮人,幫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當我要把東西送出去時,就會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對我而言,布施實在太困難了。”佛陀聽他說完之後,從地上抓起一把草說:“請把這把草從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這個人毫不遲疑地照做了。佛陀又說:“現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後請把這把草從右手交到左手。”吝啬的人一聽要把草給別人,就猶豫了,他想得滿頭大汗也舍不得這把草。佛陀輕輕地在他耳邊說:“難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嗎?”如此一想,他趕緊把草放到了左手裏。佛陀要求他反複幾次,終于,他克服了心的障礙,將草交到身邊人的手中了。
經過不斷練習,這個“吝啬鬼”成了衆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僅將自己的財富布施給別人,臨終前甚至把自己的身體也捐獻了出去,證得聖果。
吝啬者的笑話:
1、兩個女人在談論她們的節儉。“我的扇子,”其中一個人說,”已經用了二十年。我是這樣用的:把它分成四份,每份用了五年。”“那沒什麼,”另一個女人帶著藐視神情說,“我的扇子已經伴我一生了。用的時候,我把它展開放在我的鼻下,然後就晃動我的腦袋。”
2、某人抱怨鄰居說:”世界上竟有這樣的吝啬鬼!鐵錘子都舍不得借給別人用,好像一用就會壞掉。真沒辦法,我只好拿出我自己的錘子來用了!”
3、古時侯,有個財主請客人到飯店吃飯,一會兒功夫,客人把滿滿一盤核桃吃得見了底,沒辦法,只好又要了一盤,他忍不住問道:“你怎麼只吃核桃?”客人答道:“多吃它可以潤肺。”主人皺著眉頭說:“你只管自己潤肺,卻不管我心疼。”
4、某男人很有錢,但也很吝啬。有一次,他患了重病,醫生開藥說要用人參,他說:“我買不起人參,聽天由命好了。”醫生改口說:“那用熟地也可以。”他還是搖頭:“熟地也很貴,買不起,我死了罷。”醫生對這個要錢不要命的家夥實在沒辦法,便隨口說:“另外有個方子,用幹狗屎調紅糖一兩沖服,也可以治你的病。”此人一聽,一躍而起,急問:“光用狗屎不放糖,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