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奉養父母親

  230、奉養父母親

  “奉養父母親”:恭敬地侍奉父母。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爲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蓮池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真實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爲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啓。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衆,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于末世,待彌勒以當來。孔子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與此若合符節。《 孝經 》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本事經》闡述了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具體方法:“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極深重:所謂産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衆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于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爲性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善生經》雲:善生,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善生,夫爲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意爲:善生,世間上的兒女,對父母應當恭敬的意義有五點:一是父母年紀老了,經濟上要盡量支持,不能讓他們饑寒。二是自己想發展的事業或職業,聽取父母的意見。叁是父母行爲的是非,因爲不清楚他們的用心,除了必須勸谏的外,應想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四是父母吩咐做的事務,不要正面發生沖突,應當善巧處理。五是父母終身經營的業務,自己不喜歡繼續的,亦不要立刻把業務結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孔子家語》中“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

  于是,趕著馬車尋聲過去,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挂著鐮刀,系著白帶,失聲痛哭,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下車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爲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道:“我此生有叁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叁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時,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爲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卻離散斷絕,這是我第叁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歎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投水自盡。

  孔子很感歎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爲我們的借鑒!”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學生們告辭孔子回家奉養父母的達到了十叁位之多。

✿ 继续阅读 ▪ 愛護妻與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