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嚴持諸禁戒

  228、嚴持諸禁戒

  “嚴持諸禁戒”:精進地持守戒律,使自己品行高雅。

  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佛學的全部內涵。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戒學實乃學佛之基礎。佛陀涅槃前教示弟子應“以戒爲師”,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寶藏,令生命得到莊嚴,獲得真正的安穩處。佛陀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惡業侵害;如勇將,能降伏煩惱;如守門人,守護功德法財;如器皿,堪受種種功用;如醫,治衆生病;如臺階,得入佛法殿堂之富麗與莊嚴。是故佛弟子勿誤解戒律爲束縛,應珍重于戒。

  戒因對象不同,分出家戒、在家戒與密乘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離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緣,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爲人天善道之良途,還爲出世無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須進修戒法。密乘戒是指修持密法而受持的叁昧耶戒,在此暫不作探討。

  在家戒種類有叁,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衆間求受,次第進學: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爲最根本戒,是衆善根本。

  1、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受戒時機:皈依後,欲進學戒法時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叁戒、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則至此期生命終了方舍戒。

  二、八關齋戒:佛陀慈悲,爲令在家居士種出離之因,爲在家居士所製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香花蔓莊嚴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2、受戒時機:欲學出世清淨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後即自然舍戒。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叁、菩薩戒:種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精神,行菩薩事之大乘戒。

  1、內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薩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但菩薩戒,重在戒心,總攝一切: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2、受戒時機:發菩提心,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以六波羅密濟度衆生終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薩戒,生生世世戒體永在。

  衆生受戒後,應護持淨戒,不可輕言犯戒。若犯戒後,應如法忏悔並不再犯。

  “佛陀領衆如馴馬”的故事:

  《阿含經》中,一位名叫凱希的馴馬師來見佛陀說,他有四種不同的馴馬方式:第一種馬只須告訴它,並以腳來下達命令,馬就會服從了。第二種馬必須示出馬鞭,但是還用不到。第叁種馬,馴馬師必須揮動馬鞭,馬兒才聽話。可是,他也遇過用這叁種方法都失敗的馬,無法馴服,所以便把它殺了。他希望聽聽佛陀的意見。

  佛陀說:“我對于弟子們,也是用這樣的方法。”

  凱希非常驚訝地說:“您身爲一位沙門、佛陀、覺者、隱者,會因爲弟子不服從您的教導而殺了他們嗎?”

  佛陀回答說:“是這樣子的。有一些弟子只須說一次就能明了,很容易受教。另一類弟子需要我告誡他們,如果他們經常這樣聽聞,終究會明了,如果他們不受教,便是在造惡業。還有一類弟子需要立下規範,並且非常明確地告訴他們該如何行爲之後,才漸漸學習。可是,最後有一種弟子,前叁種方法都不生效,對于這種弟子,我會殺了他。”

  凱希說:“我真不敢相信,我從不曾聽說過您殺人。”

  佛陀答道:“我說殺弟子的意思是指,我不再教導他了。因爲從“法”的角度來看,這種弟子已經死了,所以才說我殺了他。唯有當我教導他時,他對法、對身爲老師的我而言,才是活著的。”凱希歡喜信受,離座而去。

  “遠離誘惑”的故事:

  某大公司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選拔了叁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車去拿,能讓車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說。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叁位說。

  結果第叁位被這家公司錄取。

✿ 继续阅读 ▪ 言談悅人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