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置身于正道
“置身于正道”:致力于正道的品行修養,自修善德。
大乘佛教的正道即是“中道”。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爲中道。《大智度論》雲:“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 天臺宗立空、假、中叁谛說,而以實相爲中道。認爲一切諸法是超越空、假而絕對,其本體非爲言說思慮的對象,此稱中谛。智者大師雲:“中以不二爲義,道以能通爲名,不執常斷二見,遠離空有兩邊。是爲中道。”
佛陀主張中道,反對兩個極端:即極端苦行與極端沈醉五欲的享受。欲樂的生活對修道無益,當然要避免。但是熱衷于苦行折磨的生活,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因爲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解脫,而非受苦受難。佛陀曾經告誡一位修苦行而不能解脫的弟子說:“你從前是彈琴的樂師,你的琴弦拉得太緊的時候,不是有聲高音絕而弦斷的現象嗎?你的琴弦太松的時候,不是有聲低音弛而無聲的情形嗎?只有你在琴弦不緊不松時,彈出的聲音最佳,音韻最美。出家修道正像你在家彈琴一樣,在不緊不松、不緩不急的中道上用功,才會獲得解脫境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正道則是中庸之道,其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修養所達到的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從個人修養,到治國安邦,以至穩定社會秩序,都具有普遍意義。其具體實施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允執厥中”,反對“過猶不及”。《中庸》對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論述作了更進一步的發揮。它認爲,中庸具有至高無上的功能和作用,按照這個方法處理一切事物一切問題,即可達到“致中和”的地步。
我們通過幾則故事來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1、《呂氏春秋》“子貢贖人”的故事:
魯國有一項政策,如果有魯人在其他諸侯國淪爲奴隸的,本國人將其贖回來,可以從政府領取所花費的金錢。子貢是富豪,有一次從外國贖回了一些人,不領取公款,遭到孔子的批評。因爲普通人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讓他們自己掏腰包贖人,政府給錢也不要,他們會感到爲難,結果只能是視而不見。子貢的“高風亮節”實質上破壞了魯國一項很好的政策。更嚴重的是,還損害了魯人的道德風俗,因爲人們將逐漸習慣自己的冷漠。
2、《孔子家語》“大舜何冠”的故事:
魯哀公問孔子說:“以前,舜王戴什麼樣的帽子呢?”
孔子沒有回答,哀公便問道:“寡人向您請教,您爲何不說話呢?”
孔子作禮答道:“君上提的問題,並不是將大的方面放前面,臣正考慮如何回答。”
哀公很奇怪:“大的方面是什麼呢?”
孔子說:“舜帝做君王的時候,其政愛惜民衆,不忍刑戮殺害。在任命官吏上,選舉賢能。他的德行猶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甯靜謙虛;教化如四時,使萬物生長。所以四海接受舜帝的教化,即使傳至邊遠的少數民族也暢行無阻。鳳凰和麒麟等瑞獸出現在境內,連鳥獸也馴服于他的威德。沒有別的原因,就因他好生啊!君上舍掉這些大的方面,卻只問舜王戴什麼帽子,臣因此才沒及時回答。”
3、《史記》“不拘形式”的故事:
孔子經過蒲地去衛國都城。當地有公叔氏發動叛亂,阻止孔子去衛,怕對自己不利。于是孔子和他們立下盟誓,離開蒲以後不去衛。結果才出東門,孔子就下令車子向衛馳去。子貢疑惑地問:“這不是背盟了嗎?”孔子淡然一笑:“受要挾訂下的盟誓,不管用的。”用現代法律的概念來說,就是在不能表達本人真實意志的情況下簽訂的文書不具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