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居住適宜處
“居住適宜處”:居住在社會風氣好,人心仁厚的處所。
安居樂業是民衆的基本心願,房屋居住也就成爲社會最關切的問題。《論語》:“裏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說是聰明智慧呢?”在這裏,孔子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因爲家庭具有經濟生活、老人贍養、子女教育等功能,選擇房屋要理性,面積大小要符合自己的收入水平,樓層、采光要考慮老人方便,位置要考慮適宜子女成長和教育。
《孟母叁遷》的故事:
孟子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幼小的孟子靠織布爲生。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母親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于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母親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于是,孟子就又模仿學生們做讀書、禮儀的遊戲。母親說:“這裏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裏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認爲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孟母叁遷”故事爲曆代所稱頌。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叁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爲擇鄰”。後來,大家就用“孟母叁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孟母叁遷”的故事成爲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而對于發起出離心精進修行的僧侶,佛陀則強調了應安住在“阿蘭若處”。“阿蘭若”原意是森林、樹林,也指曠野、荒涼之地。《慧苑音義》:“阿蘭若有叁種:諸法本來湛寂;墳場;沙碛處。”《俱舍論光記》:““阿”言無,“蘭若”名喧雜。”指佛教修行人禅修的寂靜處,也用作寺院的別稱。
《阿奴波經》雲:
“汝等當複自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出家樂住阿蘭若晝夜應作如是觀:
阿蘭若處真道場,一切如來成正覺;
阿蘭若處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
阿蘭若處聖所尊,能生叁乘聖道故;
阿蘭若處聖所宅,一切聖賢常住故;
阿蘭若處如來宮,十方諸佛所依故;
阿蘭若處金剛座,叁世諸佛得道故;
阿蘭若處涅槃宮,叁世如來圓寂故;
阿蘭若處大慈室,菩薩住此修慈故;
阿蘭若處是悲田,叁世諸佛修悲故;
阿蘭若處六通室,菩薩于此遊戲故;
阿蘭若處大無畏,能斷一切恐怖故;
阿蘭若處叁摩地,諸求道者得定故;
阿蘭若處陀羅尼,諸持咒人神力故;
阿蘭若處善法堂,增長一切善法故;
阿蘭若處菩提室,菩薩修道得忍故;
若欲永超叁界苦,菩提涅槃當修證;
遍周法界利群生,應居蘭若菩提室;
所修六度四攝法,回施叁有及四恩;
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證一如真法界。
一只小鳥的啓示:
一只小鳥飛往南方過冬,中途停在一棵很美麗的樹上休息。慢慢的小鳥開始留戀這顆樹,決定在這棵樹上安家。天越來越冷,小鳥凍僵了,跌落到地上。一頭牛經過,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的身上,凍僵的小鳥覺得很溫暖,漸漸蘇醒過來。當它發現竟然是被埋在糞堆中,就叽喳地謾罵這頭牛的粗俗,但卻不想離開,因爲躺在裏面又溫暖又舒服。一只路過的野貓聽到叫聲,走過去對小鳥說:“走,我帶你到河裏洗一洗。”等小鳥洗幹淨了,野貓就把它吃掉了。
小鳥的遭遇,啓示我們:
1、在通往涅槃的路上不要停止前進。
2、不要留戀身外之物。
3、往你身上斂大糞的人,可能是你的貴人。
4、不要貪圖暫時的安樂。
5、要學會忍辱和感恩,善護口業。
6、警惕拉你下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