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敬有德者

  223、尊敬有德者

  “尊敬有德者”:尊敬有道德的人。

  道德:道是真理和路徑,道者“路”也;德同“得”,明確真理,實踐正道,有所悟證,功成德具,身口意叁業具淨無染是謂“德”。

  悉達多太子成正覺後,于鹿野苑對五比丘說四谛法,明八正道,示以具備因果緣起的正見(理),修戒定慧之行(道),得到解脫(德)。道德,皆貫通于佛教的教、理、行、果的範圍中。天臺宗闡明的一心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境叁谛(空、假、中),由叁智斷叁惑(見思、塵沙、無明),由斷叁惑而證叁德(般若、解脫、法身),指出了大乘道德的精義。

  民國時期太虛大師說:“解之豁然大通之謂道;踐之浩然均得之謂德。”說明佛教的道德是首重理智的。“解之豁然大通”,明白真理,開悟後豁然開朗的胸懷,似廣大虛空,無挂無礙。再經過實踐,自利利他,福慧漸臻圓滿,無量功德。此中包括解與行並重,因與果俱融的要義。

  “七佛通戒偈”所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佛教道德的總體精神,也是道德的標准。

  對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倡導人間佛教的太虛大師指出:“利他必斷然是善,行善必斷然是明智;害他必斷然是惡,作惡者斷然是愚癡。”這種以他人爲重的道德觀,表現在實踐上就是以慈悲爲本。如《大日經》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是大乘菩薩行的精神。

  心爲善惡之源,故應“自淨其意”。佛陀說:“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故佛陀示人修行,首先治心,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道德與罪惡表現于外,會影響社會的安甯或動亂,而其根源則在內心。佛子的修行就是在心性上用功,斷惡修善,轉識成智,轉染爲淨。各宗行持不同,歸趣則一。

  《善生經》中對于“尊敬師長”的教示: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爲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

  《六祖壇經》中“無盡藏比丘尼尊師重道”的故事: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宋稗類鈔品行》中記載的爲官之道德:

  宋代名臣富弼克己奉公,爲官清正,頗有廉聲。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趙曙上臺後,將其父仁宗皇帝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衆臣叩頭感謝領賞之後,一起告退。趙曙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

  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後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趙曙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麼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麼例外的事來,憑什麼勸谏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尊敬有德者所激發的忠誠和勇敢:

  韓國某大型公司的一位清潔工,本來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角色。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公司保險箱被竊時,勇敢地與小偷進行了殊死搏鬥。事後,有人爲他請功並問他的動機,答案出人意料。他說:當公司的總經理從他身旁經過時,總會不時地贊美他:“你掃的地真幹淨!”

  小朋友的職業道德:

  電視主持人林克萊特采訪一名小朋友,問他: “你長大後想要幹什麼呀?”小朋友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問:“如果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在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挂上降落傘跳出去。”現場的觀衆笑的東倒西歪,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爲什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 继续阅读 ▪ 居住適宜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